正文 俄T—50戰機全麵超越美五代戰機?(1 / 1)

俄T—50戰機全麵超越美五代戰機?

專欄

作者:宋曉軍

6月3日,美《國家利益》雜誌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俄羅斯致命的PAK-FA(T-50)比美國的F-22和F-35更優秀嗎?》的文章。文中引用了俄空軍總司令邦達列夫(Viktor Bondarev)和美國空軍前情報主管、中將德普圖拉(Dave Deptula)的談話,答案基本是對文章題目的肯定。而一天前我剛好在CCTV做了一期有關這個話題的節目,我的結論與上述文章的結論正好相反——我認為俄羅斯的T-50與美國包括F-22和F-35在內的“五代機”沒有可比性。

我之所以這麼說,其一,是因為今年3月25日俄國防部副部長鮑裏索夫(Yuri Borisov)在視察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時表示,鑒於新的經濟形勢,可能減少T-50首次采購的數量。同時俄空軍司令邦達列夫也表示,首批采購可能達不到24架。其二,正像我一天前在電視節目中所說的,兩國的這三型飛機沒有可比性。首先,F-22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的戰鬥機,已生產了187架,維護費用過於昂貴(2014年美國國防部評估每飛行小時為2.2251萬美元),而T-50目前隻有6架驗證機,並沒有給出後續費用的評估和量產規劃。其次,F-35是在繼承了F-22很多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戰機,雖然采用了邊生產、邊測試的模式,且費用不斷超支,但畢竟已經開始進入了量產階段。同時,采購約3000架的數量,也基本給出了采購批次大概的時間節點(國外采購約為750架),而俄羅斯的T-50遠遠沒有到這一步。按照此前投資參與研製的印度的媒體報道,T-50不僅在技術成熟度上還有很多問題,而且在單機采購價格上一直沒有確定。

我之所以強調飛機列裝數量的重要性,也是想要表明在解讀有關軍事裝備的新聞時,這一點對於作戰是很重要的。其實作為經曆過幾十年“冷戰”的美、俄而言,對這一點心裏應該都很清楚。簡單說,凡是軍事大國發展的主戰武器裝備,最終都要納入應對有多種可能的軍事計劃當中。而在製定軍事計劃時需要多種數據,有的數據是根據以往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來的,有的數據則是從各種想定的實兵演習、對抗演習和圖上推演中得出來的。而所謂的軍事計劃,恰恰是根據這些數據和戰時可能發生的各種不確定的戰場態勢編製出來的。換句話說,不僅要造出一定數量並預期有戰場適應性的武器裝備,同時還要在各種演習、推演中計算出這些武器裝備可發揮的功能和抗打擊能力,最終確定武器裝備的改進方案和其可能實現的多種作戰樣式。如6月12日,F-35就將掛載對地攻擊武器參加空軍高級別的“綠旗軍演”。

事實上,一種試圖在技術上全麵超越對手的新型武器裝備的問世,是要經曆一個非常漫長的測試、評估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麵臨費用超支、進度延遲和關鍵技術難以突破等瓶頸。我們不能因為在“冷戰”時期媒體上常見的“紙上軍備競賽”,就將某款新型武器裝備可能遇到的這些瓶頸忽略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6月4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正在測試亞洲最大的戰艦》的分析文章。文章報道的是中國正在測試的排水量達1.2萬噸的所謂“055型”導彈驅逐艦。文章認為,該型軍艦在導彈的搭載數量、品種和建造方式上不僅與美國同型艦艇有異曲同工之處,甚至在某些技術上超過了美國同型艦艇。但文章中並沒有提及美國海軍現在保有同型艦艇達88艘(68艘驅逐艦和20艘巡洋艦)。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看了國內媒體已翻譯刊登出了這篇文章,就簡單地得出中國的“055型”已經超越了美國海軍同型艦艇的簡單結論。

2011年8月17日,俄羅斯T-50戰機在第10屆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