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要刊速覽
專欄
《明鏡》2015.6.8
心中的恐怖
在美國、英國和法國都遭到恐怖襲擊之後,德國非常恐懼自己是下一個目標,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G7峰會期間。出於安全考慮,今年德國已經取消了多次大型的公眾活動。盡管政客們一再保證德國很安全,警察卻承認百分之百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承認德國存在危險,反而會讓公眾的判斷更加理性。恐怖分子最大的成功不是炸死多少人,而是把恐懼散布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紐約時報雜誌》2015.6.4
數字帝國主義
在20世紀,美國的搖滾樂和好萊塢電影被稱為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它們傳輸個人主義、對權威的憎惡、對消費主義和財富的熱愛。如今網絡代表著另一種文化入侵,可以稱之為數字帝國主義,價值觀不是通過文藝作品而是通過當地人使用的手機等數字設備傳輸的。數字帝國主義中隱藏的是美國的價值觀,世界十大網絡公司中有8個在美國,而它們81%的訪問者不是美國人。
《新聞周刊》2015.6.12
“伊斯蘭國”正在獲勝嗎?
9個月前,奧巴馬提出了應對“伊斯蘭國”的政策——“削弱並摧毀”。當時雖然由60個國家組成的聯軍天天空襲、訓練伊拉克的軍隊,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穩步壯大。它還延伸到了利比亞,在沙特阿拉伯發動了一次恐怖襲擊。這個曾被奧巴馬嘲笑為“大學運動隊二隊”的組織遠未被削弱,反而正在取勝。“削弱並摧毀”的戰役正在失敗,接下來美國及其盟國沒有什麼好的選擇。
《紐約客》2015.6.8
戰線
去年10月,“伊斯蘭國”的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婚訊。一名叫阿赫拉姆·阿爾納斯的女性出嫁了。阿爾納斯被譽為“伊斯蘭國的女詩人”。去年夏天,她的詩集《真相的火焰》迅速傳播開來。她還曾寫下一篇論文捍衛“伊斯蘭國”活活燒死約旦飛行員的決定。阿爾納斯隻是“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製造的大量詩人之一。在極端組織的網站上,人們用詩歌競賽來討論時政。這或許是人們了解聖戰組織內心的最佳途徑。
《經濟學人》2015.6.6
糾纏不清
由美國建立的中東秩序垮台了。敘利亞、利比亞和伊拉克陷入內戰。“伊斯蘭國”站穩了腳跟。為遏製伊朗的影響力,沙特在也門開火。和平也許不再會眷顧中東的一代人。問題深植於曆史中。“二戰”後,幾個世紀的殖民統治讓位於糟糕的獨立政府。阿拉伯經濟並沒有給公民提供所需。統治者的合法性依賴阿拉伯民族主義和高壓政策。年輕一代則試圖從宗教中尋找寬慰。而美國則縱容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