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登的成功學著作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這使馬登再次擁有了巨額財富,也使他有能力將“成功學”發揚光大。1897年,馬登創辦了《成功》雜誌,發行量很快達到30萬冊。在此後的十多年裏,這個雜誌對美國民眾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1911年,《成功》雜誌因為諸多原因而宣布倒閉。馬登再次債務纏身。又過了7年,馬登東山再起,《新成功》雜誌創刊,即使在馬登去世之後,這本雜誌仍然非常活躍。
馬登的著作,充分反映著他作為奮鬥者的風骨。
第一,其作品中每一頁都洋溢著自我肯定、自信和激情。他深信,任何人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潛能。所以,無論你處於何種情形下,都應該不惜代價,滿懷信心地尋找可能激發你潛能的環境,去獲取更多發展的機會,以期實現財富、幸福與成功。這個觀點,毫無疑問與他的親身經曆有關。其核心在於,一個人要獲得成功,首先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潛力,敢於夢想美好的生活。如果連夢想都沒有,那麼當然不可能實現夢想。
第二,馬登很注重人品和素質的培養。他收集了大量成功者的事實——包括古代傳記和軼事資料,也包括現實中的人和事——並把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充分調動起來,生動地說明成功需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比如勤勞、節儉、真誠、包容、自我控製等。
第三,馬登對以上兩個方麵進行了融合。所謂“自信”、“相信潛能”和“保持激情”等等,基本上傾向於肯定“欲望”和“索取”,是向外拓展的;而對於“人品”和“素質”的強調,則是向內尋求精神上的磨煉和滿足。在馬登之前,向外拓展的成功學往往會流於功利主義,甚至鼓勵貪婪和享樂,以及欺騙;而向內修煉的成功學往往會走向空疏無用,對於人的實際需要和心理機製認識不足。馬登基本上解決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大量的曆史事實證明,真正的成功者,在這兩個方麵是協調發展的;馬登自己的閱曆和思考,更強化了他這方麵的認識。
在馬登的作品裏,存在著多種對立統一的因素:主觀願望與實際能力,功利心與品質,欲望與克製,手段與修養,率真與世故,等等。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涵蓋了成功所需的各種要素。
總的看來,馬登的成功學,是崇高而務實的。其文字樸實、親切,凝聚著他真實的生命感悟。馬登的一生大起大落,每次躍上最高處,都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個卑微的起點,讓人不得不感歎夢想和堅強的力量。
馬登曾建議讀者每天誦讀《聖經·詩篇》中的第23篇,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我就是勝利。
雖然饑餓、寒冷、疾病纏身,
但這隻能讓我稍作停留。
我會微笑著說:
“苦難轉瞬即逝,快樂即將到來。”
我是上帝的孩子,
他為我保留著無盡的財富。
他的就是我的——
健康,幸福,還有金錢。
馬登的一生都是積極向上的,他不但獲得了財富和成功,而且將其傳播出去,點亮了數以億計年輕人的生命。當代成功學家諾曼·文森特·皮爾說:“我讀過馬登的所有著作,是他促使我發展了‘積極思考’的人生哲學。在我看來,馬登與愛默生、梭羅、卡耐基一樣,都是偉大的作家,都是積極思想的倡導者。”
馬登除了生前出版的多達45部的作品之外,去世的時候還留下了超過200萬字的手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生的資本》、《高貴的個性》以及《思考與成功》,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馬登的全貌,也能夠提綱挈領地把握其思想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