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她們來到大巴紮東大門右側的一個商品攤兒前時,老板的摸樣和叫賣商品的口音引起了張帆的注意,駐足問道:“老板,買賣不錯呀。”
老板聽後先是一愣,心想:這位女兵是從京城來的?口音蠻是京腔呀,馬上說道:“托國家的福,還能幹下去。您幾位買點兒什麼?我跟您說,咱那邊吃不到這麼好的葡萄幹,買點吧,念咱們是老鄉,我優惠。”
張帆馬上說道:“一進大巴紮我就看你不是邊疆人,京城來的?”
“純京城人,這是我媳婦,跟我從京城一起來的。”老板說話動作透著豪爽和快性。
“還不是你把我糊弄來的。”媳婦撇了一下嘴說道。“你不來怎麼知道祖國還有個這麼好的地方呢,知足去吧。”說完還哈哈地笑了起來。
“太巧了,真沒想到在遙遠的邊疆剛下火車就遇到了京城老鄉,太好了。”幾個人相互握手寒暄過後,老板問道:“你們部隊是調防還是長住呀?”
“你這句話問得好,我們這支部隊是根據國家需要,來這裏和你們一道建設邊疆的,現在剛來一小部分,打頭陣,過不了幾天大部隊就要來了。我們這幫人大部分都沒來過這裏,人生地不熟,還請大哥大嫂多多關照。”
老板客氣地說:“都是京城人,不要叫我老板,我姓王,就叫我王大哥吧,反正你們也不走了,今後這邊兒有事兒盡管說。”
張帆試探著問道:“既然是老鄉,能說說你們是怎麼到這裏來的嗎?”
張帆的一席話,打消了夫婦倆心中的顧慮,話也逐漸的多了起來,大嫂拿出邊疆特產——葡萄幹兒招待張帆他們,大家圍坐在商品攤兒後麵的長桌周圍,吃著葡萄幹兒,聽著王大哥夫婦來邊疆的經曆。
原來,在全國解放前夜,國家曾派遣一批農業技術人員來這裏,幫助邊疆人民搞好植物種植等工作,王大哥和夫人就是隨那批人員來到了這個地方。
一晃已經好幾年了,他們經曆了從陌生到熟悉,從同事到結婚既甜蜜又辛苦的曆程。
“你們適應這裏環境了嗎?”張帆問。
王大哥看了看正在攤兒前忙活的夫人,微微一笑說:“剛來的時候各方麵都不適應,特別是當地的飲食習慣,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去年她還哭鼻子呢。”
大嫂立馬回頭反駁道:“別聽他的,我早就適應了。”
王大哥接著說:“這個地方條件差,生活確實很艱苦,尤其是我們居住的那個地方,天氣太熱了。”
“你們不住在這裏嗎?”張帆問。
“我們住的地方離這兒有好幾百裏呢,這邊有個臨時住所,過了這個季節就回去。”王大哥自豪地說。
“具體住哪您還沒說呢。”張帆追問了一句。
“沙山腳下。”
“是嗎?太巧了,我們將來的駐防就在沙山腳下,弄不好我們還是鄰居呢。”
“沙山這個地方大了去了,都住在沙山腳下,最遠可相距幾百裏地,但願咱們住在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