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
作者:
著名肝病學家陶其敏教授已退休10多年,然而退而不休的她每周的周一、周四還出門診,14元一個專家號,為慕名而來的患者看病。這幾年,她明顯感到身子骨大不如從前,應酬盡量推掉,但每周兩次門診她一直沒有放棄。“乙肝治療問題一天沒有解決,我就會在醫療第一線,除非有一天我治不動了,那就拉倒。”陶其敏說。
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原所長,陶其敏的一生碩果累累,從研發國內第一 支乙肝疫苗開始,她一鼓作氣攻下一個又一個學術難題,先後獲得十五個國家級科研成果。如今,80歲高齡的她,儼然是這個領域的一座引路燈,激勵著後來人沿著她的足跡攀向更高峰。
從振華女中走來
“我畢業於蘇州振華女中(現為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那裏可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陶其敏的記憶中,振華女中沒少出過精英人物:社會學家費孝通(該校當時招收的唯一男生)、物理學家何澤慧、婦產科專家王淑貞、建築學家顧添籟以及作家楊絳等,這些人,有的是她的學長,有的則是她的同窗好友。“在我入學時,母校已在全國聲名鵲起,那些傑出人士是母校的碩果也是母校的招牌。”
“在我可塑性最強的時候,振華女中的優秀傳統注入了我的血液。老師教導我們,讀好書並不是為了相夫教子,而是振興中華。”在老師鼓舞下,振華女中的學生們都在為一種使命感而學習。
快畢業時,陶其敏想到其祖父和父親皆因積勞成疾而過早離世,很多百姓也因不明不白的疾病而暴病身亡,她決心學習醫學。1951年,20歲的陶其敏考取了山東醫學院(前身為新四軍創建的白求恩醫學院),成了她的著名校友王淑貞、顧乃勤等人的同行。
和米勒先生搭檔
在乙肝病防治上的卓越成績,讓陶其敏在學術界展露頭角,這當然是後話,那麼,是誰引領陶其敏進入肝病領域的呢?這裏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漢斯·米勒先生。對於這個來自德國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陶其敏十分尊敬。
“他和白求恩一樣,都是世界著名學府的高材生,畢業後來到中國,參加中國的反法西斯戰爭。”據陶其敏回憶,漢斯·米勒是德國人,不滿德國法西斯統治,於1939年獲得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便來到中國,參加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還加入了中國國籍和中國共產黨。陶其敏從山東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陶其敏擔任醫院檢驗科主任的那段時間,漢斯·米勒先生從東北調回北京,並於1971年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副院長。
1972年,漢斯·米勒先生隨夫人到日本探親,考察了日本剛研製出的乙肝病毒檢測和診斷技術。回國後,米勒找到生化實驗室主任陶其敏,說:“我國甲肝時常爆發,可見患肝炎病的人很多,會不會也有布蘭博格所說的乙型肝炎?”為了了解國內乙型肝炎的流行和感染情況,米勒決定成立專題小組深入人群進行調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從事乙型肝炎研究和防治的陣地。為了提高科研水平,米勒和其他院領導決定派陶其敏到日本學習最新的血凝法檢測,拜東京都綜合研究所癌中心肝病專家西岡久壽彌教授為師。
回想起這些,陶其敏很感謝漢斯·米勒先生對她的賞識,若不是他的引導和推薦,她可能這一輩子還做著檢驗科工作,因此,每當別人提及陶其敏在乙肝防治方麵的成績,她總是不忘記說起米勒先生,“那時候,是米勒院長”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