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英才網曾做過一個關於“跳槽”的社會調查,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全部受訪者中有過跳槽經曆的人占53.66%,34.77%的人跳了兩次以上,60.22%的人有跳槽的想法。企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對新員工進行培訓,往往新員工在終於可以獨立開展業務時,便揮揮手與原來的單位告別,奔赴新的崗位和前程。而且,在很多80後人才的眼中,忠誠的分量過輕,以至於出現了為多幾百塊錢工資就貿然跳槽的事情。這種現狀實在讓企業樂觀不起來。
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說:“當我看到申請人員的簡曆上寫著一連串的工作經曆,而且是在短短的時間內,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的工作換得太頻繁了,頻繁地換工作並不能代表一個人工作經驗豐富,而是說明了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很差或者工作能力低,如果他能快速適應一份工作,就不會輕易離開,因為換一份工作的成本也是很大的。”
許多80後人才工作一不如意就跳槽,人際關係不行也跳槽,看到可以多賺些錢就跳槽,甚至沒有任何原因也跳槽。在他們眼裏,下一份工作肯定比現在的好,一切問題都能以跳槽的方式解決。這樣,跳槽者的工作就是跳槽。慢慢地,他們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以前那種努力積極的工作精神,一有困難就退縮,遇到麻煩繞開走。出現這種狀況是危險的,它表明,換工作並不能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因為在任何工作中都會出現困難,以這種態度對待工作,是不稱職的表現,同時,也會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曾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貓頭鷹急促而忙碌地在樹林裏飛著。一旁的斑鳩好奇地問:“老兄,你究竟在忙什麼?”貓頭鷹氣喘籲籲地回答:“我在忙著搬家。”斑鳩疑惑不解地再問:“這樹林不是你的老家嗎?你幹嗎還要再遷移搬家呢?”此時,貓頭鷹歎著氣說:“在這個樹林裏,我實在住不下去了,這裏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
斑鳩帶著同情的口氣說:“你唱歌的聲音實在聒噪,令人不敢恭維,尤其在晚上更是擾人好夢,所以大家都把你當做討厭的人物。其實,你隻要把聲音降低一下,或者在晚上閉上嘴巴不要唱歌,在這林子裏,你還是可以住下來的。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叫聲或夜晚唱歌的習慣,即使搬到另外一個地方,那裏的人還是照樣會討厭你的。”
寓意再明白不過,頻繁跳槽並不能從實質上改變我們的境遇,隻有改變不良的現狀,才能得到別人的青睞。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盲目跳槽的80後員工,他們的工作目標往往不清楚,但期望值卻很高,然而隨之失望也越大。失望越大,對周圍的環境或人的不滿情緒就越強烈,從而惡化情緒,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動力,最終在公司裏找不到適當的位置,不得不加入失業一族。
露西大學畢業後到一家創辦不久的文化公司從事展銷業務,本來展覽經濟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在這一行裏有許多美好前景可以開拓,但初創階段的公司業務並不是很好,露西的工資比一同畢業的同學少一半。收入上的差距使她心理不平衡了,她開始私下尋找跳槽的機會。結果跳槽不成,她在公司第二年的競聘上崗中落聘了。
社會學家指出,現代人一生當中平均要換5~6次工作。不過,在一個人的職場生涯中,換工作畢竟是一件需要深思熟慮的大事,最好不要動不動就想以跳槽來改變自己的境遇。有位在兩年內換了4家公司的80後員工感慨地說:“原本想通過跳槽得到更好的職位和待遇,結果發現處處碰壁,現實總是不如理想的好。”
對於忠誠,同樣是80後的劉瀾有自己質樸的理解,足以給80後的才子才女們一點內心的震撼。他以自己的事跡告訴我們:愛企業,對企業給予忠誠之心,才是80後人才應有的精神。
劉瀾大學畢業後進入北京一家設計公司工作,當時的工資是每月2000元,在同行業中並不高。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兩年以後,他的工資竟然漲到了月薪兩萬元,還被任命為設計部主管。
剛去公司的時候,劉瀾和公司進行了口頭約定,雙方約定在兩年時間內劉瀾的工資保持3000元的上升空間。但劉瀾暗下決心,絕不滿足於這樣的工資水平,絕不能就此不思進取。他一定要讓老板知道,他絕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人遜色,他是最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