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你到底在忙什麼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上班;比上班痛苦的,莫過於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痛苦的,莫過於加班;比加班痛苦的,莫過於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痛苦的,莫過於天天自覺免費加班!”這段調侃生動地道出了職場人士對於忙碌無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你反省過自己為什麼“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了嗎?你反省過自己加班的原因了嗎?你想過你到底在忙什麼了嗎?
有句話說:人間自有公道在,付出總會有結果。但實際上“人間自有公道在”這句話也隻不過是人一相情願的自我安慰而已。付出肯定會有結果,但可能是好的結果也可能是壞的結果。很多員工在工作中非常忙碌,非常努力,非常敬業,但就是不出成績。他們自己很痛苦,老板也很痛苦。因為,沒有業績的員工,無論他多麼努力,也是企業白發工資養著的飯桶。企業不是慈善機構,為了應付同樣殘酷的市場競爭,老板就很有可能把這樣的人當成爛蘋果剔除出去。
這種無休止的低效忙碌讓很多人的付出與收獲嚴重不成正比,身心也備受摧殘。忙,左邊一個“心”字,右邊一個“亡”字——忙到一定程度,“心就死亡了”。無論你怎麼努力都無法讓老板滿意,無論你怎麼忙碌都無法得到高薪,無論你怎麼沒日沒夜的忙碌,都還是事業無成功、名無就,麵對這種悲愴無比的結局,再看看那些整天優哉遊哉卻無可厚非成為明星員工的家夥,心裏自然會很不平衡。為什麼做同樣的工作,付出別人雙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卻無法換來令人滿意的結果?這個問題需要深思。並非笨鳥先飛就能迎頭趕上,即使兔子不睡覺,烏龜也無法賽過兔子,除非烏龜從路程最短的那條小河遊過去。每個人都不是笨鳥,關鍵在於你以什麼樣的姿勢飛翔。
單偉和孫博同時被一家汽車銷售店聘為銷售員,同為新人,兩人的表現卻大相徑庭:單偉每天都跟在銷售前輩身後,留心記下別人的銷售技巧,學習如何才能銷售出更多的汽車,積極向顧客介紹各種車型,沒有顧客的時候就坐在一邊研究、默記不同車款的配置;而孫博則把心思放在了如何討好領導上,掐算好時間,每當領導進門時,他都會裝模作樣地拿起刷子為車做清潔。他的公關技術很不錯,很快就跟部門領導處得跟一個親娘生的鐵哥們似的。
一年過去了,單偉潛心業務和不停提升終於得到回報,不僅在新人中銷售業績遙遙領先,在整個公司的業務中也名列前茅,得到了老板的特別關注,並在年底順利地被提升為銷售顧問。而孫博卻因為沒有把公關特長用在工作上,出不了業績,甚至好幾個月業績不達標瀕臨淘汰,部門領導也因此冷淡了他,再無鐵哥們的親熱,全然一副毫不認識的樣子。他在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
故事中的孫博和單偉都很忙,但是單偉的忙是實實在在的忙,是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所以他的忙碌為他的職業大廈建設添磚加瓦,為他的職業之路披荊斬棘。孫博也很忙碌,但是他的忙隻是裝模作樣演戲給領導看,實際上自己的能力和業績沒有任何的提升,所以注定了他難於在優勝劣汰以結果說話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
同樣都是忙碌,虛的忙碌不一定比實的忙碌清閑,演戲也是很累的,據說演員是和新聞、IT、科教界等並列為最易過勞死的高發人群。職場演員相對影視演員就更累了,他們隨時都需要注意表演不要被戳穿,經常高度緊張。這也是很多人忙碌和疲憊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作是做出來的,並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也許你會以為這樣可以博得領導的好感,並以此獲得安全感。但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也是最不安全的方法。擺在你麵前的工作並不是假裝做做戲就可以完成的,到最後該幹什麼還得幹什麼。老板最終看的還是結果,別以為你可以就此逃過老板的眼睛,表演得好最多博得心軟的老板對你的一絲無可奈何的同情罷了。隻是,沒有業績,工資照樣高不了,職位照樣升不了。因此,與其那樣累心累神把大部分時間放在精心策劃的表演忙碌上麵,還不如把那出虛偽的折子戲給撤了,多留點時間做點實實在在的工作,準時下班回家休息。
美國的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說過,“勤勞不一定有好報,要學會聰明地工作”。拉金先生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一個人隻靠忙並不能保證取得好的結果,隻有善於掌控時間,能夠時刻忙到點子上的人才能夠取得好的結果,成為工作和辛勤勞動的受益者。
世界著名的管理顧問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從事診斷顧問工作時,雇主總會提出一大堆的難題向德魯克請教。德魯克總是推開了這些問題,然後對客戶說:“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呢?”“你為什麼要去做呢?”“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事呢?”“你為什麼這樣做呢?”
德魯克不替客戶“解決問題”,而是替客戶“界定問題”。他拋開客戶的所有問題,向客戶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使顧客明白自己的忙碌最終究竟是為了什麼,想要得到什麼。德魯克說,如果顧客離開我們的辦公室,他覺得學到了很多新東西,那麼不是我的效率太低,就是他是一個笨蛋。可是這個世界上最多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