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改變不了環境,也不利用環境去努力尋找、開創新的機遇,而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把自己逼到了死角,一生難有任何作為。
其實,我們經常會身處一個陌生、被動的環境中,而環境本身往往又是不容易被改變的。這時正確的做法就是適應環境,在適應中學會“革自己的命”,改變自己、提升自己。 “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你無法改變身處的環境時,就應該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適應它,在你付出勤奮後,便會發現成功已悄然來臨。
勤奮未必能成功,拓展思路找方法
古語有言: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奮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之路,但僅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做事更重要的是拓展思路,尋找方法。
在企業中,有的員工做事毫無頭緒,隻注重宏觀的效果,缺少對微觀的把握。盡管從表麵看來,他們也很勤奮,在天天加班的行列裏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最後所作出的結果總無法令人滿意。
在一家國內知名的證券公司工作的立盛,畢業於國外的一所金融學院,有著令別人羨慕的教育經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傾斜在他這一邊,他也是公司公認的勤奮員工。但是三年過去了,他仍然隻是一名普通的職員,這是為什麼呢?問題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領導布置一項任務時,立盛都會以百分之百的熱情投入工作,他會找到所有需要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後進行大量的統計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做著統計與分析,每當遇到一項複雜的數據時,他非要弄個明白不可。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種“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他並沒有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工作不同於學術研究,勤奮、篤實的作風固然沒錯,但探究“為什麼”遠不如“什麼對目前的工作有益”更重要。
以錯誤的方法工作,直接導致了立盛工作效率的低下,雖然消耗了大量精力,也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卻沒有形成應該的正比關係產出。
在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有的員工工作很勤奮,每天都忙個不停,但是由於工作方法不正確,效率很低,還常常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工作績效平平;有的人平時很少加班,工作方法正確,能用較少的時間來完成工作,績效相當好。對於前者,或許最初上司會因為你的刻苦努力而欣賞你,但是長期下來,由於工作獲得的結果始終不佳,你的努力幾乎都是白費。這是一個重視過程,更重視結果的年代,我們不僅要勤奮,更要用合理的方法做事。
有兩隻螞蟻想翻越一段牆,尋找牆那頭的食物。
一隻螞蟻來到牆腳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可是當它爬到大半時,就由於勞累、疲倦而跌落下來。可是它不氣餒,一次次跌下來之後,又迅速地調整一下自己,重新開始向上爬去。另一隻螞蟻觀察了一下,決定繞過牆去。很快,這隻螞蟻繞過牆來到食物前,開始享受起來。第一隻螞蟻仍在不停的跌落中重新開始。
這個簡單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很多時候,勤奮未必能成功,拓展思路尋找方法才最重要。第一隻螞蟻毫不氣餒的勇氣值得我們借鑒,但是在不斷努力、不斷失敗之後,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想想,尋找一個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或許遠比我們擁有勤奮的態度要有效得多。失敗給我們的更多的是經驗教訓,需要我們從中獲得些什麼,改善些什麼。沒有對失敗的反思,隻是一次次重複失敗,隻能是白費力氣。
成功除了取決於勤奮、堅持、勇敢以外,更需要正確的方法。也許有了一個正確的方法,成功會來得比想象的更快。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勤奮、毅力等品質對於解決問題和成功的重要性,但是在許多時候,一個好的方法能讓你事半功倍。
愛因斯坦曾經提出過一個公式:W=X+Y+Z。這裏,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Z代表不浪費時間、少說廢話,Y代表方法。從這個大家公認的公式中我們可以知道,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如果隻有勤奮刻苦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而沒有正確的方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勤奮,也不單純與花費的時間、精力成正比,同樣需要方法。隻有正確的方法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才能保證最後獲得成功!
阿基米得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這個支點就如同一個有利的恰當的工具,就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如果方法得當,即使問題再棘手,也有解決的可能。相反,如果沒有合適的方法,一味勤奮做事,隻會浪費精力和資源,也不會獲得什麼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