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曾說“世界上長盛不衰的百年企業,不變的是其創新的精神”。為了使創新在海爾形成一種“氣候”,提高員工創新的理念與能力,讓每個員工多謀創新之策、多出創新之招、多做創新之事,海爾給每個員工都發了“合理化建議卡”。員工對管理、技術、工作等任何方麵有好的建議,都可以提出來。而對於合理化建議,海爾會立即采納並實行,對提出建議的員工還有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由此不但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還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
合理化建議是員工參與企業經營的一個積極的表現,它不隻是起到“好產品、好主意”的作用,而且還是發動員工參與管理、促進上下溝通的良好形式。在日本,很多企業把合理化建議活動的開展和企業的興衰聯係在一起。一個企業要興旺發達,單靠自上而下的指導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與自下而上的建議相結合。日本企業千方百計地啟發、引導和組織員工提建議,要求員工在家中、車上等都要想問題,他們把合理化建議說成是“把幹毛巾再擰出一把水來”。通過合理化建議運動,企業調動了廣大員工參與企業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感情,增強了公司員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柯達的“建議製度”舉世聞名,這項製度的誕生,源於一位普通員工對玻璃窗的關心。
1880年,喬治·伊斯曼創立了柯達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公司隻是一個擁有幾十人的小公司。如何才能把公司做大,這是喬治一直思考的問題。1889年的一天,喬治收到了一個普通工人寫給他的建議書。這份建議書的內容不多,字跡也不怎麼工整,卻讓他眼前一亮。
這個工人的建議書是這樣寫的:“建議把生產部門的玻璃擦幹淨。”
對於這樣的問題,很多管理者都沒有放在眼裏,甚至認為這個工人小題大做。以前喬治就是這樣想的,他認為擦玻璃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但這次卻不一樣,他從這裏麵看到了其中的意義——這正是員工熱愛公司,積極推動公司發展的表現啊。他馬上召開了表彰大會,親自為這個工人頒發獎金。會後,喬治促成相關部門製定了員工建議製度,這項製度一直沿用至今。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公司員工提出的建議接近200萬個,其中被公司采納的超過60萬個,這些建議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僅僅1983和1984兩年,柯達公司因為采納員工的合理化建議所節約的資金就高達1850萬美元。
由此可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促進公司發展的關鍵力量。如果你能夠積極地為公司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為自己的上司分憂解難,而不是時刻帶著滿腹的問題去找他們解決,相信很快你就能成為老板眼中的關鍵員工。
微利時代,想方設法為企業降低成本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麵臨或已經麵臨微利的挑戰。微利時代的到來是一種必然,經濟全球化使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麵臨的生存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就是贏得利潤,因為利潤是企業生存的關鍵。然而企業的利潤和成本密切相關,有效地降低運營成本已經成為多數企業競相追逐的目標。因此,在利潤空間日趨狹窄的情況下,誰的成本低,誰就可以獲得生存和發展。
所以說,麵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麵對嚴重的浪費現象,麵對這樣一個微利時代,企業的員工若想要所在企業獲得長遠發展,想要自己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節約意識,樹立自己的節約精神,想方設法為企業降低成本。
每一名對企業有責任感的人,都會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會盡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每一項工作,把浪費降到最低限度,小心地使用設備和服務設施,高效率地利用好自己的時間。這樣,不論是開動一台機器,還是進行一次車間服務,或者是在辦公室打一封信件,他都會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
吳少階、蘇天榮是大唐集團下屬的株洲華銀火力發電有限公司灰渣班的班長和副班長,這兩個人通過細心的觀察和創造,運用小小的一次性塑料杯實現了一輛本田轎車的豐厚價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處理灰渣的過程中,要消耗很大的電量,這兩位班長就琢磨著怎麼使能耗降下來。經過理論分析,他們知道,隻要將灰水比提高到最經濟值,提高灰水濃度,降低衝灰水量,縮短灰渣泵的運行時間,8台灰渣泵的電耗就能降下來。關鍵詞就是灰水比。
要得到灰水比的最經濟值,以前依賴肉眼直觀觀測衝灰器中灰水的濃度,顯然非常粗糙,極不準確。用標有刻度的玻璃杯,取灰水時又極易破碎。他們索性弄來幾隻一次性塑料杯:與其用過一次扔掉,倒不如變廢為寶,拿它們作為測量工具。
當公司的三台機組運行之時,每天一早,吳少階、蘇天榮兩位班長將工作布置下去後,就拿上塑料杯和對講機,開始分頭蹲守125MW、310MW機組現場試驗。先用塑料杯從一個衝灰器中取一滿杯灰水,放平沉澱,約兩分鍾左右,即能測出杯底的灰與杯中水的比例。水質清,灰水濃度低,則就地關小衝灰水手動調節閥;反之,濃度大,則適當開大調節閥。根據不同的機組負荷,取水、沉澱、調節,並記錄下衝灰水量等相關參數。周而複始,每天每個衝灰器大約要試驗3~4次。310MW一台機組有16個衝灰器,125MW一台機組有12個衝灰器,兩位班長每天奔波在幾十個衝灰器之間,至少取水試驗上百次。成百上千次的試驗讓他們欣喜地發現:衝灰水量減少,灰渣泵前池水位降低,灰渣泵的停止時間延長了,電耗肯定會降低!最終,他們確定了維持灰水比、衝灰水量等最經濟的運行參數和方案。方案立即在各灰渣班運行人員中嚴格實行,一次性塑料杯也“廣為流傳”,成了灰渣班員工們手中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