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隻滿足於“完成任務”的員工不是好員工
你也許會迷惑,已經“完成任務”了怎麼還不算好員工?這就需要我們對“完成”一詞進行深層次的解析。長久以來,人們都將“完成”等同於“做”,隻要去“做”就算“完成”了,以致造成了諸如“辦事不力”等問題。殊不知,正確的“完成”不隻是“做”,還要“做對”、“做好”、“做到最棒”。所以我們說隻滿足於“完成任務”的員工不是好員工,好員工應該出色地完成任務——達到卓越。
NBA的字典裏隻有勝利,隻有冠軍。隻有奪取冠軍,才能擁有財富和成功。而隻有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做到最棒,才能贏得冠軍。“第二名沒有立足之地,”就連NBA的傑出教練文斯·隆巴第也曾說,“美國人始終有一種熱切的欲望,做什麼都想拿第一,贏了又贏。”
商業競爭乃至人生的競爭,與NBA遵循同樣的法則——要麼卓越,要麼出局。追求卓越,做到最好——最好的思想、最好的員工、最好的產品、最好的服務,才能打敗競爭對手。管理大師易斯·B.藍伯格奉行的哲學是:“不要退而求其次。安於平庸是最大的敵人,唯一的辦法是追求卓越。”
葉靈和江吳是一家大型跨國公司裏的兩名優秀職員,在對待工作上,都能夠盡職盡責。但是,他們兩個人的差別就在於葉靈認為自己盡職盡責地完成了自己崗位上的工作後,便覺得自己的工作已經努力到家了,而江吳則要求自己在盡職盡責之外,力爭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3年後,江吳成了這家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社交的範圍更廣泛了,而葉靈隻是一名業務主管。
在公司中,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做得已經足夠好了,真的是這樣嗎?一名稱職的員工不應當滿足自己尚可的工作表現,而是應當不斷地突破自我,追求卓越。這是實現自我提升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追求卓越!這個激勵了無數人奮鬥不息的理念,是所有企業中人最熟悉的一句話。可以說,隻要你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企業裏工作了一段時間,就不會對“追求卓越”這一理念感到陌生。
追求卓越,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員工,都有不凡的意義。
追求卓越給眾多的企業帶來了目標,帶來了動力,也帶來了嚴格認真地抓規範化管理的理由,還帶來了激勵員工的精神元素和建設優秀企業文化的素材,對企業的意義十分重大。在現代市場環境裏,很難找到與“追求卓越”有同樣價值和魅力的語句,這一點已經被大多數企業和企業人所認同。那麼,對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企業員工來說,追求卓越對於我們的意義又何在呢?
和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一樣,追求卓越給企業員工帶來了職業發展的目標和動力,帶來了認真做好自我管理的理由,更帶來了那種能促使我們激情澎湃、忘我工作、不懈努力的精神。可以這麼說,如果你作為一個普通人,渴望在職業生涯中贏得成功,那麼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是你不可或缺的。
美國一家公司在韓國訂購了一批價格昂貴的玻璃杯,為此美國公司專門派了一位官員來監督生產。來到韓國以後,他發現,這家玻璃廠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質量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生產的產品幾乎完美無缺。他很滿意,就沒有刻意去挑剔什麼,因為韓方自己的要求比美方還要嚴格。
一天,他無意當中來到生產車間,發現工人們正從生產線上挑出一部分杯子放在旁邊。他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沒有發現兩部分杯子有什麼差別,就問道:“挑出來的杯子是幹什麼用的。”
“那是不合格的次品。”工人一邊工作一邊回答。
“可是我並沒有發現它和其他的杯子有什麼不同啊?”美方官員不解地問。
“你自己看,這裏多了一個小的氣泡,這說明杯子在吹製的過程中漏進了空氣。”
“可是那並不影響使用啊?”
工人很自然地回答:“我們既然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任何的缺點,哪怕是客戶看不出來,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不允許的。”
“那麼這些次品一般能賣多少錢?”
“10美分左右吧。”
當天晚上,這位美國官員給總部寫信彙報道:“一個完全合乎我們的檢驗和使用標準,價值5美元的杯子,在這裏卻被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用幾乎苛刻的標準挑選出來,隻賣10美分,這樣的員工堪稱典範,這樣的企業又有什麼可以不信任的?我建議公司馬上與該企業簽訂長期的供銷合同,我也沒有必要在這裏了。”
任何一家想在競爭中取勝的公司都必須設法先使每個員工都堅持“追求卓越,做到最好”的工作原則。隻有奉行這種原則的員工才能夠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高質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