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孤拔帶領的法軍進攻駐紮在越南紅河三角洲北圻的清軍並占領了該地,中法戰爭自此爆發。
1884年2月,孤拔改為艦隊統帥,米樂代替孤拔統領法國陸軍,率一萬六千人進攻北寧的四十營清軍。3月12日,北寧失守。以後清陸軍敗潰,接連丟掉了太原和興化。清廷罷免恭親王奕?首席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領班大臣的職務,五名軍機大臣全部罷免或降職,改由禮親王世鐸和慶親王奕劻掌控中樞,並派直隸總督李鴻章為代表與法國議和。
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容是:
1.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
2.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
3.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
4.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中文版為三個月後不過注明以法文本為正)
5月17日,福祿諾通知李鴻章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麵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清軍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既沒有同意,也沒有明確反對,且未上報清廷。
6月6日,法國政府與越南(安南)阮朝皇帝阮福明訂立《法越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了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
6月23日,按福祿諾代表的法國政府的部署,一支800人法軍到諒山附近的北黎接防,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但中國駐軍僅接到李鴻章通知的撤軍意向還未接正式命令(李一直沒有接受法國提出的撤兵日期),不敢決定,要求法軍向北京發電要來命令才能執行。法軍強硬走進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開火,造成“北黎衝突”(中國因稱“北黎”為“觀音橋”而稱“觀音橋事變”)。法軍死24人,清軍傷亡三百。法國一致認為中國背信棄義,法國隨即照會清政府要求所有清軍從越南撤出,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清廷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未有結果,雙方重啟戰端。
1884年8月,孤拔率遠東艦隊闖入了福建水師的馬尾港。
法國的七條兵艦進入馬江與福建水師的十一艘兵艦停在一處。當真是“虎羊一圈”形勢已是十分危急。欽差大臣兼福建海疆會辦軍務張偑倫是李鴻章保薦的,原來是一介書生,至於船政和洋務他是外行。
張佩倫聽說法國艦隊進入馬江與我福廷水師首尾相連,知道事實不妙,使詢問幕僚說:”大清與法國勢同水火,孤拔率領艦隊進入馬江定是圖謀不軌。”幕僚回答說:“目前兩國尚未宣戰,他們隻是到咱們馬尾來買煤和補給淡水的。”張佩倫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接著說:“什麼?法國人買我們的煤、蓄我們的水,然後再來打我們,天底下那有這樣的事!告訴法國人完事之後馬上離開。”幕僚應諾。張佩倫又指著江麵遠處的三艘兵艦說:“那是哪國兵艦?”幕僚回答道:“那兩艘是英國和美國的,另外一條小一點的是日本的。”張佩倫就不理解了,說:“大清與法國交惡幹他們什麼事,是看熱鬧,還是起哄呢?”幕僚們低頭不語。
張佩綸(1848-1903)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現河北)豐潤人。根據山東省無棣縣張家碼頭《張氏家乘》,張佩綸八世族從無棣縣張家碼頭遷往直隸。同治進士。1875年,以編修大考擢升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後入李鴻章幕。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針對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事,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中法戰爭初起,主戰。受命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