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由於經濟實力不如美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投入巨額資金毫無節製地發展下去,因而主張禁止太空軍事化。在“星球大戰”計劃出籠後的幾年內,禁止太空軍事化問題一直是曆次美蘇首腦會議和核會談的主要議題。蘇聯要求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美國則以此為“王牌”,壓蘇聯在陸基洲際導彈方麵讓步,雙方對此爭吵不休。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談判地位大大削弱,美俄終於在1993年達成了對美有利的《進一步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美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克林頓政府由此於1993年5月宣布結束“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中情局2001年公布的解密文件顯示,“星球大戰”計劃原來是場騙局。1983年,裏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經過整整四年的調查研究,中情局於1987年組織了一批前蘇聯問題專家,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推出了一份預測性報告。這份報告不僅非常及時,而且分析得相當準確,認為當時的蘇聯已經沒有實力部署自己的導彈係統來反製美國的空基導彈防禦係統,前蘇聯最有可能采取外交行動,或進一步加大對本國的武器控製的力度,來換取美國在“星球大戰”計劃上的讓步。
報告稱,“星球大戰”將使蘇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他們要跟上美國導彈防禦計劃的步伐,每年就要拿出數十億美元用於軍備采購,那麼,其工業現代化的計劃就會被拖後腿。如果蘇聯的經濟搞不上去,國內局勢就會出現動蕩。因此,蘇聯不可能對“星球大戰”計劃采取針鋒相對的政策。也就是說,蘇聯不會製定一個大規模的導彈計劃來與“星球大戰”抗衡,隻能出於國家戰略的考慮,采取外交攻勢。
1986年10月,前蘇聯戈爾巴喬夫在冰島與美國前總統裏根會晤時,試圖以拆除所有彈道導彈為誘餌,勸說裏根放棄“星球大戰”計劃。裏根當然沒有同意。但蘇聯對“星球大戰”計劃擔心到何種程度,中情局一直沒有搞清楚。
然而,十年後,裏根的陰謀大白於天下,“星球大戰計劃隻是一個騙局。但五角大樓聲稱,“星球大戰”計劃沒有實施,是因為存在技術缺陷。
第三階段是80年代中期到蘇聯解體,開始的標誌是戈爾巴喬夫上台。1981年,裏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遏製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麵,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麵,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美國重新獲得優勢,而蘇聯則是全麵收縮。裏根上台後有效複興了美國的經濟,以此為基礎扭轉爭霸中被動防守的不利局麵,以軍事實力擴張為手段,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根本重新獲得戰略優勢。而蘇聯國內經濟此時出現嚴重困難出現停滯,特別是入侵阿富汗帶來了極為沉重的軍事,經濟和外交負擔,無法繼續支撐爭霸戰略。戈爾巴喬夫為了集中精力和財力以解決國內問題,不得不采取全麵收縮的態勢,並最終由於改革失敗,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冷戰到此也結束了。
美蘇爭霸根本上來說是兩國綜合國力之間的綜合較量,在前階段軍事實力是最主要的參考指標,而往後經濟實力所占地位越來越重要。兩國為了爭奪軍事上的優勢都把大量國家資源投入軍備競賽,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長遠的損害。美國方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危機和70年的滯脹,而蘇聯的影響則更大,由於經濟長期畸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無法得到應有的提高,國內矛盾不斷激化,成為最終導致國家解體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時由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對峙,世界長期處於核陰影的籠罩之下,就是所謂的冷和平,國家形勢長期緊張。
美蘇爭霸的曆史教訓是相當深刻的。首先各個國家,尤其大國應該放棄爭奪世界霸權,相互攜手合作,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穩定。各個國家都應該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製訂外交政策,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給予堅決抵製。各國應該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將主要精力和資源用於經濟發展和建設,提高以經濟和教育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