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3)

人類的困境與自由——“和諧關係哲學叢書”總序

本叢書中的所有價值均來源於宇宙關係,本叢書中所有可能的缺點和錯誤均來源於作者的局限。

宇宙總是從整體出發的,除宇宙自身外的所有一切都隻能是從宇宙的一個角落出發——人類當然也不例外。

人類社會終究隻是宇宙的一段過程,既短暫,又偶然。而人類的不朽之處就在於他要追上宇宙的腳步。

從宇宙某個角落裏出發的人類,總是企圖著某一天能和宇宙並肩而行。這一矛盾著的現實,構成了人類的第一困境:被局限在宇宙某個角落裏的我們能認識到一個完整的宇宙嗎?倘若我們做不到這一點,就等同於盲人摸象,其可靠性就值得懷疑。

從整體出發的宇宙,在叢書中被描述為宇宙關係。你可以將宇宙關係近似地描述為一張流動著的網,所有的存在都是這網中的一個結,抖開每個節,它又構成一張網,以此類推,直至無窮。除宇宙自身外的所有存在都是偶然的,因而都是不真實的,唯一真實的就是宇宙和宇宙關係。宇宙本身就是以關係形式存在著而不是以個在的形式存在著,以關係形式存在著的宇宙即宇宙關係。發現宇宙關係是叢書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理論貢獻,與之相關的理論陳述就是“存在即關係”。發現並描述宇宙關係構成了叢書之“一”《論宇宙精神》(注:該書以《存在即關係》書名出版,線裝書局2010年8月。下同)的主要任務。

為破解人類的第一困境,哲學家們開始了兩個方向上的努力:一個是誇克的方向,一個是上帝的方向。前者致力於發現構成宇宙一切存在的基本粒子(如德莫克利特),如果能找到宇宙的終極構件,哪怕我們是在宇宙的角落裏也能描繪出一幅完整的宇宙圖景來。後者企圖牽著上帝的手和宇宙一道整體出發(如柏拉圖),和宇宙並肩而行自然就能看到完整的宇宙。

宇宙關係總是連續著的,不連續的宇宙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宇宙,其中多數與我們無關——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即使有無限個宇宙,隻要它們是連續的,就等同於一個宇宙。但人類所使用的文字符號卻總是離散著的,你甚至找不到兩個相互連續的符號(順便說一句,物理宇宙中的符號實際上也是連續著的)。人類在他努力的過程中不幸遭遇了第二困境:離散著的人類符號能夠描述連續著的宇宙關係嗎?

就物理宇宙來說,宇宙關係的連續表現為宇宙時空關係的連續,宇宙關係的離散表現為宇宙質能關係在不同層次上的離散,不同層次上的物理宇宙關係構成該層次上的存在者,存在者總是離散著的。但離散著的存在者理論上可以出現在物理宇宙關係中的任何地方(即任何層次上),正是這一規定實現了存在者的離散性同宇宙關係連續性的統一。對連續與離散的詳細描述,請參見《論宇宙精神》第六章“時空之謎”的相關內容。

離散著的人類符號也嚐試著實現自身與宇宙關係連續性的統一,所依賴的工具就是邏輯學和語義分析學。但令人沮喪的是,這些工具原本就是由離散著的人類符號製造而成的。用離散著的符號工具來構建連續著的宇宙關係,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懷疑的事情(哥德爾證明的哲學含義即在此)。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隻能是以我讀物,以己度人,而無法做到以物讀物,以人度人。我們無法從自己的局限中成功出走,最終還是被打回了宇宙的一角。

兩大困境對人類的影響是深遠的。數學上的微積分悖論、集合論悖論、邏輯學上的理發師悖論和哥德爾定律、認識論上的不可知論和倫理學上的革命者悖論以及美學上的悲劇悖論等,皆與此有關。

連續和離散的矛盾已經成為數學最為深刻的矛盾,先後引發了數學史上的一係列危機。無理數使得這一矛盾第一次顯露出來,緊接著是微積分,後來是集合論,最後影響到了邏輯學。而由於複數的出現,使得這一矛盾更為複雜化和神秘化。對此,《論宇宙精神》第七章“數的猜想”有簡單的敘述。

由連續和離散的矛盾導致邏輯危機的特例就是“哥德爾不相容”和“理發師悖論”。哥德爾說,如果一個形式係統是自洽的,那它就是不完備的;如果它是完備的,則是不自洽的。也就是說,形式係統的自洽性和完備性不能相容。由此而來的結論令人震驚:給定一個形式係統PM,總有來自於該係統中的定理A既無法被該係統證實也無法被該係統證偽。英國哲學家兼數學家羅素“請”來的理發師宣布一條規則:他隻給村子裏那些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如果村民給自己理發,理發師就不再給他理發——這本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如果理發師不給自己理發,按規則他就要給“不給自己理發”的自己理發;但假設理發師給自己理發,就破壞了自己的規則。理發師陷入了自己所定規則的悖論之中。

理解“哥德爾不相容”的關鍵,是建立起“連續性”同“自洽性”、“離散性”同“完備性”之間的因果聯係。形式係統的“自洽性”對應於存在者內部關係的連續性,因為內部“自洽”所以整體“連續”。形式係統的“完備性”對應於存在者的層次性規定,被具體層次規定的宇宙關係即為個在,而個在都是宇宙關係的離散形式。連續性可用符號近似描述為“…A1、A2、A3…”,離散性可近似描述為“(…A1、A2、A3…)”,即內部連續與外部離散的統一。前者是連續的、但沒有獲得整體存在的層次,即沒有獲得一個完整的存在,翻譯成哥德爾的語言就是“連續”但“不完備”。後者獲得了一個完整的存在,但卻割斷了它自身同括號之外宇宙關係的連續性,翻譯成哥德爾的語言就是“完備”但“不連續”。“哥德爾不相容”描述了宇宙關係同個在層次之間的深刻矛盾:連續性和離散性均以犧牲對方為代價。

羅素請來的理發師與哥德爾在語言上乃至形式上稍有不同,但兩者沒有本質區別。理發師對全體村民宣布規則,就意味著他(作為立法者)獨立於村民係統之外,其他村民都是規則的接受者。規則是一種關係,對每個村民有效,則意味著規則關係在村民係統內的連續性——這裏沒有悖論。但問題在於理發師原是村民中的一員,他對村民的規則被我們理解為同時也是對他自己的規則,這就破壞了規則關係的連續性,也將理發師陷入悖論之中。設村民為A,理發師為B,則理發師對村民的規則可表示為“…BA1、BA2、BA3…”,符號在叢書中的含義就是“關係”。這樣的村民係統顯然是不完備的,因為沒有包含理發師,但它卻是自洽的。在理發師看來,他並沒有對自己作出規則,如果理發師對自己作出規則,則應該表示為“BB”。但在旁觀者看來,理發師屬於村民中的一員,理發師對村民的規則包含有對自己的規則,結果就是將兩個規則合並為一個規則“…BA1、BA2、BA3…BB”。如此一來,村民係統的完備性實現了(因為包含有理發師),但規則關係的連續性喪失了(理發師陷入悖論之中)。而避免悖論的唯一辦法,就是犧牲村民係統的完備性。

存在者獲得存在的同時也就被賦予了離散性,而這樣的過程又總是以犧牲宇宙關係的連續性為代價。反之亦然:你想保證宇宙關係的連續性,就得犧牲存在者的完備性。就單個的存在者你來說,如果你與本係統內的其他存在者都保持著和諧關係,即你與它們的關係是連續著的,你就無法躍遷到另外一級的層次上獲得新的存在;當你躍遷到新一級存在層次時,你實際上是破壞了過去的和諧關係即連續性。這樣的困境是所有存在者的困境,本質上是宇宙關係連續性與離散性矛盾統一的另外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