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價值論
人類經濟實踐大約包含有四個基本概念:勞動(以及分工),財富(商品與貨幣),資本(與地租),市場(與管理),分析它們與知識的關係也就成為本卷的首要任務,並因此構成本卷的四個章節。
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直接從《論宇宙精神》一書中拿來了關於“知識”的定義和相關規定,這些定義和規定也就直接成為本書開展理論分析的依據。結果我們發現,勞動的目的就是要重組物物關係的和諧,財富的本質就是凝結了勞動所創造的物物關係。資本和勞動工具一樣,既是凝結了過去勞動過程中物物關係的對象物,又是凝結未來勞動過程中物物關係的新載體,市場則是人的需求(作為物)同全部經濟客體之間的物物關係。
因而,我們也就實現了勞動、財富、資本、市場同知識的統一,即它們都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並共同指向另一個概念——價值。勞動、財富、資本、市場和價值,從本質上說,都是知識即物物關係。
——卷首小語
先簡要陳述一下本章的主要觀點,以便於直接認識到本書所倡導的“知識勞動價值論”同傳統勞動價值論之間的差異到底有多大。本書主張,第一,知識即物與物關係構成了勞動的本質和來源,人類的知識勞動直接來源於動物勞動過程中的物與物關係。第二,知識勞動是人類勞動的本質特征,隻有知識勞動才創造價值。體力勞動隻是知識勞動的載體,必須被賦予價值。第三,勞動分工(它源自於交換又推動著交換)實際上是人類在構築一個由全部工種承載的物與物關係,來應對全體勞動對象所承載的物與物關係。第四,勞動價值量的大小,最終要依靠該勞動所承載的物與物關係的價值量來評價。
進一步追問將人類的全部勞動都統一為知識勞動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的經濟學需求本身就是物與物關係,就是知識。知識勞動的觀念一經確立,本書《導論》中所列舉的“經濟學的十大困惑”也就不複存在。
第一節 勞動的本質是知識
我們依舊選擇從最簡單的勞動開始,從動物和人的進餐工作開始。之所以選擇進餐作為勞動的特例進行考察,是因為進餐最能直觀體現出勞動的本質——勞動對象與勞動者的和諧統一關係;之所以將動物和人放在一起考察,是因為人的勞動和動物的勞動有著共同的起源。
1.勞動的起源是物物關係
如果將人類的曆史前移到二百多萬年前甚至更早,那時的我們也隻是動物界中的普通一員。包括我們在內的不同種類的動物,都得到了一枚可以食用的堅果,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堅果是如何被統一為勞動者身體的?
假如某種動物的胃及消化係統足以消化掉堅果的果殼,那麼它就可以直接食用這枚堅果,它的勞動因而最簡單——直接將堅果送進嘴裏就萬事大吉了。更多的動物包括我們人類祖先無法直接消化吸收堅果的果殼,需要將果殼砸開,取出裏麵的果肉來。這又分為兩種情況。對某種體型較大的動物來說,它隻需要將這枚堅果放在自己的腳底下一踩就可以了,當然支撐堅果的土地需要一定的硬度,將堅果放在沼澤地裏是肯定不行的。而對原始人類的鼻祖們來說,他(它)們就需要使用石塊將堅果砸開,就像我們看到的大猩猩那樣。
很顯然,這三種不同形式的勞動其結果都是一樣的:食物被勞動者最終食用從而與勞動者的身體獲得了統一。但關鍵的問題是:他(它)們為何采取了不同的勞動方式?這三種不同的勞動方式裏有沒有什麼共同的本質特征?正是在這些非常獨特的問題麵前,和諧關係哲學顯示出了非凡能耐:從中發現了所有勞動的共同秘密。
堅果最終被勞動者食用,可以被描述為勞動對象與勞動者之間實現了和諧統一的關係。不考慮食物在腸胃裏的消化吸收過程,該組和諧統一關係的實現可具體化為兩個環節:勞動環節和食用環節。
依據“存在即關係”的哲學觀點,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上述三種勞動中可能包含有哪些關係。首先,堅果可以被描述為果殼和果肉之間的空間關係——果殼包裹著果肉。如果這一空間關係被顛倒一下,就變成了果肉同果核之間的關係,所有食客都無需經過特別的勞動直接食用這枚水果(而不再是堅果)就可以了,至於要不要吐出果核,那就要看各自的胃腸能力和生活習慣了。其次,勞動者的進食與消化係統也可以被描述為一組關係,雖然這組關係非常複雜,但可以簡化為進食器官(嘴)與消化器官之間的關係。最後,既然這枚堅果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都是可以食用的,那就意味著這枚堅果(至少是其果肉)同所有參與者的進食與消化係統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統一的。
有了上麵的三點論述,我們就可以嚐試著為三種不同的勞動建立起與之對應的關係組合。先看第一種勞動。該勞動的前提是:勞動者的進食與消化係統,同堅果的果殼和果肉都能直接實現和諧統一的關係——該組關係是先天和諧著的。隻是這種先天的和諧統一關係在該勞動者沒有進食之前,僅僅具有理論上的意義,而進食行為(作為一種勞動)的目的就是使得理論意義上的先天和諧統一關係得到最終實現。因此,該勞動者的勞動本質上就是實現了勞動者進食消化係統同食品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對照真善美三大關係,該組關係最終可以表述為物(食品)與物(進食消化係統)之間的和諧關係。
再看後兩種勞動。此時勞動者的進食消化係統僅僅與果肉之間具有先天的和諧統一的關係,與果殼之間則不具有和諧統一關係。而果殼與果肉之間的空間關係又影響了進食者與果肉之間和諧統一關係的直接實現,砸開果殼取出果肉的勞動也就成為一個必要環節。砸開果殼的勞動作為關係表麵上看是關係的破壞行為,破壞掉果殼與果肉之間的原始空間關係,而本質上卻是關係的重組行為,將果殼包裹果肉的空間關係重組為果肉同果殼相分離的關係。最終是為了實現將果殼加果肉同進食消化係統之間的關係,重組為(去掉果殼的)果肉同進食消化係統之間的關係。勞動者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果殼加果肉的關係同進食消化係統之間的關係是不和諧的,而去掉果殼後的果肉同進食消化係統之間的關係則是和諧的。因此,後兩種勞動的本質同樣是實現了勞動者進食消化係統同食品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
最後再來比較一下第二種勞動和第三種勞動間的異同。首先是兩者在實現關係重組途徑和方式上的差異。第二種勞動中的勞動者因為具備了體型以及體力上的資源優勢,決定了它僅靠自己的體力就可以實現關係的重組。第三種勞動中的勞動者因為不具備這樣的資源,隻有借助其他資源(如石塊)才能實現關係的重組。其次是兩者差異可進一步表述為兩組不同關係間的差異。第二種勞動中的關係重組行為是通過“體力+與堅果接觸的肢體+地麵”關係組合實現的,而第三種勞動中的關係重組則是通過“體力+與堅果接觸的石塊+地麵”關係組合實現的。最後是兩者在本質上的一致,都可以描述為“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之間的關係,隻是兩者的勞動工具有著很大的不同——或為肢體或為石塊而已。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勞動工具同樣可以表述為物物關係,所以兩者實現關係重組的勞動最終都可以統一為物物關係。
至此,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人的勞動和動物的勞動其來源都是物物關係。第二,所有勞動的目都是為了實現勞動對象同人的需求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第三,為達到這一目的,勞動者常常需要對勞動對象身上的物物關係進行重組。第四,所有對勞動對象物物關係的重組,都是通過一組新的物物關係實現的。因此,第五,所有的勞動都隻有一個起源,那就是物物關係。隻是這裏的物物關係不一定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因為隻有人的勞動中所包含的物物關係才可以稱得上是知識。
2.經濟學需求皆物物關係
我們還可以繼續追問下去:為何勞動的本質和來源都統一為物物關係?答案就是:人和動物的所有經濟學需求和類經濟學需求都隻是物物關係,是需求者的需求(作為物物關係)同需求對象物(作為物物關係)之間的和諧關係。隻有人才有經濟學需求,而動物隻可能有類經濟學需求。經濟學需求就是經濟主體(即人)對經濟客體(即商品)的需求。如果說是需求的本質決定了勞動的本質,那麼需求的物物關係就決定了勞動的物物關係。
以生命體為例,生命體的需求源自於他(和它)對環境和自己的群體提出的實現關係和諧的要求。首先表現為生命體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以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其次表現為其作為此在同彼在環境之間能全麵維持一種自為甚至自覺的和諧統一關係,最後還表現為該生命體同其群體組織之間的和諧關係。具體到作為主體的人,以上三種需求就升華為真善美三大需求。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裏要考察的僅僅是真善美的經濟學需求。
主體之“真”的經濟學需求,就是主體通過客體實現特定物與物關係和諧(即“真”)的需求。這又分為三種情況。通過對物質客體(如食品)之物物關係(如各種營養成分和衛生安全指標等)的規定,以實現主體物質需求(如營養)之物物關係(如各種營養成分含量及配比)和諧的,即為生產和生活需求。通過精神客體(如教科書)之物物關係(如教科書中的知識)的規定,以實現主體精神需求(如求知)之物物關係(即與教科書相對應領域裏的知識)和諧的,即為認識需求。第三種情況就是,通過物質客體(如化工廠)之物物關係(如排放物標準)的規定,以實現客體物質需求(如城市環境)之物物關係(如空氣和水的質量指標等)和諧的,即為生態需求,生態需求依然可以劃歸生產和生活需求。這三類經濟學需求都可以表述為物物關係,都可以在認識和生產實踐中得以實現。
主體之“善”的經濟學需求,就是主體通過客體實現特定人與人關係和諧的需求。如從表麵上看,“善”的需求似乎遠離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僅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善。但事實是,所有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都必須通過善的中介物才得以實現,脫離了善的中介物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隻是空洞的概念而已。財富、榮譽、權利、地位等社會資源(或稱為倫理資源)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善的中介物,言語、行為甚至某些暗示也是我們在與朋友溝通中少不了的善的中介物。如果沒有了這些中介物,我們就沒有辦法和任何人發生倫理關係。因而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說,人對善的需求也可以說成是對善的中介物的需求,善的中介物也因此成為特殊的商品。此外,善的中介物本身就是物,既然是物,也就可以用物物關係來表示——尤其是它在經濟學中作為特殊商品出現的時候,“善”的經濟學需求因而也可以描述為物物關係。善的中介物作為商品,其使用價值即功能就是促進人與人關係的和諧。
主體之“美”的需求,就是主體通過客體實現特定人與物關係和諧的需求。此時審美關係中的物就成為經濟學需求的對象物,經濟主體的審美需求也就表現為主體對審美對象物的需求,而審美對象物也因此成為特殊的商品。當我們光顧畫廊和音樂會時,是因為我們產生了對畫作、音樂這些審美對象物的需求。盡管你我未必會購買畫廊裏的畫作,但隻要你我觀摩了這些畫作,就是以“無形”的形式消費了這些商品——否則你我也就無須為參觀券掏錢。審美客體作為商品,其功能和使用價值是實現了主客體關係的和諧、提升了主體精神自由。但隻要是作為商品出現,這些審美客體就隻能被描述為物物關係。
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善的中介物和美的對象物都可以作為商品出售的。比如崇高的道德觀念和精神世界的美,盡管人人都有需求,但沒有人能在市場上買得到。這也是審美實踐、倫理實踐同認識與生產實踐之間的根本區別,認識與生產實踐中的全部成果(從理論上說)都可以作為商品出售。
追問經濟學需求關係的宇宙學來源,大致可以將其來源描述為:宇宙關係中的此在的內部作用者同彼在的內部作用者之間的和諧關係。此在的內部作用者作為一組物物關係,眾多彼在的內部作用者作為另外的多組物物關係,共同構成了此在與彼在之間的關係。此在與彼在的關係,實際上是通過此在的內部作用者同彼在的內部作用者之間的關係實現的。此在要在關係中實現為自己的目的(即自為和自覺),就產生了對彼在的內部作用者之間的關係進行選擇和重組的需求。而這樣的需求正是經濟學需求的源頭。此在為滿足該需求所采取的對彼在內部作用者關係的選擇行為和重組行為,就成為此在的簡單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
因而,從宇宙關係的角度來看,勞動可以被描述為通過對彼在內部作用者之間的物物關係的選擇和重組,實現彼在的內部作用者(作為物物關係)同此在的內部作用者(作為物物關係)之間的和諧關係。彼在的內部作用者同此在的內部作用者之間的和諧關係就是需求關係,該需求關係成為勞動的目的和動力。就宇宙關係層次而言,需求的物物關係本質,決定了勞動的物物關係本質;對人類來說,則是需求的知識本質,決定了勞動的知識本質。
3.人類勞動的本質是知識
動物不可能具有知識,也隻有人類才具有知識。並非所有的物物關係都是知識,隻有在人類誕生以後因人類意識而獲得自覺的物物關係才是知識(具體詳見《論宇宙精神》)。如果動物也有勞動的話,那它們的勞動本質就隻能是物物關係而不能稱其為知識。同樣起源於物物關係的人類勞動,其物物關係的本質乃是知識。知識也因而成為人類勞動的本質。
我們還是從《導論》中的杠杆特例開始。無論那位抽象勞動者的勞動有沒有使用杠杆,他都必須完成石頭從A點到B點的位移,更為精確的說法是,他都必須將別處的石頭搬運到B點。正是由石頭承載著的這一位移關係,構成了那位抽象勞動者的勞動本質。第一,其勞動有沒有創造價值,完全是取決於有沒有實現該位移關係。第二,假如沒有實現這一位移關係,甚至假設有人將B點處的石頭搬運到別處比如A點處,他的勞動不僅不創造價值,實際上是製造了負價值——必須通過別人的再次勞動才能彌補這次負價值勞動帶來的損失。第三,在那位抽象勞動者的勞動中,體力是可以部分地被杠杆替代的,假設有機器人幫忙,則體力是完全可以被機器人替代的,但A點(或別點)處的“勞動對象+位移+B點處的勞動成果”這樣一組關係則是不可以被替代的。也就是說,該組位移關係構成了這次勞動的本質規定。第四,當他使用杠杆時,則在其勞動成果中凝結了杠杆原理知識,因而放大了其勞動成果。杠杆原理也好,位移關係也好,都可以被描述為物物關係即知識,那位抽象勞動者的勞動也因此被統一為知識勞動。其先後兩次不同的勞動及其價值,也有了一個共同的來源——知識。
本書斷言,在所有的人類勞動(及其產品)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知識。勞動的本質因而被歸結為知識,知識構成了勞動的本質和核心內容,人類勞動也因此被稱為知識勞動——或者說知識勞動才是人類勞動的本質和人類的本質勞動。是知識勞動也僅僅是知識勞動創造了價值,準確地說是知識勞動中的知識創造了價值。勞動及其產品的價值也隻有一個來源,它就是知識。換句話說,沒有什麼東西能保證與知識相脫節的體力能獨立創造價值,相反,脫離了知識關係的體力不僅有可能不創造價值,甚至有可能製造負價值。以上觀點構成了本書關於人類勞動本質的基本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