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導論(2)(1 / 3)

日本有人在出售情感。日本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便花錢雇傭青年男女上門“替補”子女空缺。他(她)們不是從事體力活的傳統意識的傭人,而是專職陪伴老人說話、解悶、噓寒問暖,儼然老人的“子女”。與真正子女不同的是,他(她)們這是在勞動,並因此獲得報酬。

美國人在出售新發現天體的命名權。你如向有關方麵(如美國宇航局)支付了一筆數目不菲的美元,某遙遠處一顆新發現的天體命名權就歸你了。獲得這種特權的人大多數都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顆天體。據說,這樁無本生意還很興隆,而且資源潛力很大,現已發現宇宙中至少有500億個星係,僅銀河係中就有上千億顆星體,新的星係還在不斷生成。因而這樁買賣是不會發生貨源危機的。

全世界的商人現在都知道商標有價,特別是知名商標。經權威機構評估,少數知名商標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了有形資產的價值。如果你的商品想借用某知名商標在某些區域行銷,你得為此向該商標擁有者支付一定的商標使用許可費。此外,與著作權、版權有關的文藝影視作品、圖案設計,與專利權有關的產品配方、包裝設計等等,也都可以通過許可、轉讓的形式實現買和賣。商標權、專利權和著作權、版權的轉讓、許可,統稱為知識產權貿易。從事知識產權貿易的中介商們,同樣可以從中獲得巨額利潤。

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裏,人類社會正在悄悄發生著一場極其深刻的社會革命,由上億台計算機和它們的主人聯成一體的網絡世界正在形成。它正徹底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交互方式,甚至會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們過去在現實世界中所做的一切,如開會、購物、推銷、發表文章,乃至種地、做工、下棋、娛樂等,將來都可以到網絡上去做。網絡世界的居民叫“網民”,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法人或社團組織。如果“網民”想取得網上“戶籍”,那就得注冊“域名”,同時還得要有“網址”和“電子信箱”,這樣就可以上“信息高速公路”了。在網民們看來,“世界就是網絡,網絡就是世界”,網絡世界中的生存方式被稱為“數字化生存”。網絡世界可能不需要軍隊,但同樣也需要警察和醫生,因為有“黑客”和“病毒”存在,將來可能還需要製定完備的法律。網絡世界中有電影院、有商店、有學校、有會議室,當然還得有商人,他們就是“網絡服務商”。無論你願不願意,你都得上網,尤其是企業。因而就有不少見利忘義的網民搶注起別人公司的域名來,等你上網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戶口本已經落到搶注者的手上了,你隻能高價把它贖回來。網上域名成了一種類似土地的資源。

上述幾種商品(服務)及其提供者們的勞動,早已超出了傳統勞動價值論的視野。問題是:能對它們置之不理嗎?顯然不行!因為這樣一來,當我們再次麵對勞動價值論時,就顯得心中沒底了。

二、哲學:經濟學的前世修行

職業經濟學家對我們所關心的上述問題隻會嗤之以鼻。他們會說:這些問題對經濟實踐無用,花時間去研究它們,不符合經濟理性。而哲學家們卻不這樣看,他們會說:所有的問題隻要它是問題,在哲學上都是有用的!

也不要因為問題的雜亂無序而膽怯。哲學告訴我們,同一類問題總可以在一個恰如其分的地方走向統一,所有的經濟學問題肯定也會存在著這樣一種統一,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找出這種統一,然後再來看看能否用它來解釋上麵提到或沒有提到的雜亂無章的經濟學問題。倘能如此,你還會發現,經濟學問題已不再雜亂無章。

大致可以將上述十點困惑歸納為四類問題:勞動、財富、資源、分工。它們之間肯定存在著統一,而且還是在經濟學範圍之內統一著。既然現在還無法實現它們的統一,我們就不妨跑得遠一點發問:為什麼會有勞動?為什麼會有經濟行為?

如果這些問題還是回答不了,不妨再換一種方式提問:如果讓經濟學重新開始,該如何選擇起點?根據上述一係列的尷尬與困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傳統經濟學的起點即商品起點有問題。同時我們還認為:如果選擇所有經濟學問題的統一處作為經濟學的起點,應該沒錯。

所有經濟學問題的統一處在哪兒呢?雖然暫時還不能給出答案,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重新審視經濟學中的若幹問題,就能找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1.關係哲學:經濟學的新式工具

毫無疑問,我們所引用的哲學就是和諧關係哲學,也就是叢書之“一”《論宇宙精神》所倡導的哲學。該哲學的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存在即關係。個在是不真實的,真實的隻是存在之間的關係;不真實的個在,因為被真實的關係定義著而獲得相對真實。關係和宇宙的統一為宇宙關係,宇宙關係表現為層次性、無限性、連續性、組織性和方向性的統一,其中物質關係還表現為物質存在之質能時空關係的統一。任何存在都隻是宇宙關係在不同層次上的存在形式而已,任何層次上的存在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重複著宇宙關係的層次性、無限性、連續性、組織性和方向性的統一,即宇宙關係在任何層次上都具有同構性。宇宙關係運動到一定的層次上,自然會自組織出相應層次上的存在來。存在就是真實的宇宙關係層次,而虛無則是不真實的宇宙關係層次。

第二,哲學關係是可靠的。哲學關係就是用哲學符號(即語言和概念)表示著的宇宙關係,是宇宙關係的人的形式、符號的形式和精神的形式。符號是關係的普遍形式,符號作為關係,是存在者之間部分內部作用者的實際關係(作為符號)與存在者之間完整關係(作為意指)之間的和諧關係。哲學符號始於普通物物關係的自在符號、經由感覺關係的自為符號、完成於意識關係的自覺符號,並最終拋棄了物質關係中的質能時空統一。感覺源於感覺主體對感覺材料的再組織能力。感覺主體以感覺對象的質能時空統一為原料,以自身的質能時空統一為工具,最終在自身的物質結構(如大腦皮層)中重建了關於感覺對象的質能時空統一即感覺。因而感覺關係是可靠的,源於感覺關係的哲學關係也是可靠的。哲學關係、物質關係和宇宙關係最終實現了統一。

第三,真善美三大關係的統一。由於人的誕生,單一的原始宇宙關係隨即豐富為三組關係:人人關係、物物關係和人物關係,人作為主體也產生了實現這三組關係和諧的需求,該三組關係因此被賦予了真善美的含義。真即物物關係的和諧,服務於人類認識和生產實踐;善即人人關係的和諧,服務於人類倫理實踐;美即人物關係的和諧,服務於人類審美實踐。真善美源於人類的三大需求,並進而成為主體自由對待客體的三大態度,構成了真善美三大知識,服務於主體的三大實踐,最終實現客體的三大價值。任何主體和任何客體也因此獲得了真善美的完滿統一。

第四,知識就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其中以真為真就是“物物(物物)”形成了關於認識和生產實踐的知識,其最高形態就是認識論即狹義的哲學;以善為真就是“物物(人人)”形成了關於倫理實踐的知識,其最高形態就是倫理學;以美為真就是“物物(人物)”形成了關於審美實踐的知識,其最高形態就是美學。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最終統一於哲學。真理的本質就是:哲學關係中的物物關係,同宇宙關係中的物物關係之間的一種處於動態過程中的相對和諧關係。

以上就是關係哲學的基本觀點。記住這些觀點及方法,是為了在今後的探索過程中用作分析問題的工具;而要更好地理解這些觀點,則需要詳細了解《論宇宙精神》中的相關陳述。

2.經濟關係:經濟學的哲學起點

按照“存在即關係”的觀點,我們需要為“經濟”建立起一組關係:經濟關係,顯然,這裏的“經濟關係”遠非它的日常含義,而是經濟作為存在的本質特征。現在的問題是:誰或者是什麼構成了經濟關係?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公司、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區、家庭和個人等,構成了經濟活動中的主體。生產和生活資料、源自於自然和社會的各類經濟資源、經濟活動的場所即各類市場、經濟活動必須遵守的規則等,構成了經濟活動中的客體。從一般的意義上看,所有能用來交換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商品,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折算成一定的等額貨幣,所有發生商品交換行為的場所都可以被稱為市場。如果將人類的全部經濟活動定義為經濟關係的話,那麼經濟關係就可以被描述為:通過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而表現出來的經濟主體之間的關係。首先,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的關鍵詞是“交換”,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本質上就是商品及貨幣在市場上發生的交換關係。其次,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不是經濟關係的目的而隻是經濟關係的手段,經濟關係的目的是經濟主體之間的關係。經濟關係本質上屬於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因而被劃入倫理關係範疇。最後,經濟關係又不是一般的倫理關係,而是通過經濟客體表現出來、且也隻有通過經濟客體才可能實現的特殊倫理關係。

如果將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還原為客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即真的關係,那麼經濟關係還可以被描述為:真的關係與善的關係的一種複合關係,你也可以直接理解為生產實踐活動中的倫理關係,因為經濟活動屬於人類三大實踐活動中的生產實踐活動(注:經濟學家並不關心認識活動,甚至將經濟活動中的認識活動也視為生產活動,其成果也用來交換),借用公式表示就是“經濟關係=人人(物物)”。經濟關係同樣是為人的關係,它所追求的是:在不破壞人人關係和諧的前提下,實現物物關係(這裏指財富)的極大豐富,最終還是為了豐富人的生活。為達此目的,則首先需要實現物物關係的和諧即資源的最佳配置,並通過資源的最佳配置實現財富增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礎之上,最終需要考慮如何實現人人關係的和諧即財富的分配方案和全體人民的福祉。經濟關係中的人人和諧同物物和諧之間的矛盾,被表述為平等與效率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