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導論(1)(1 / 3)

百萬年來或許更遠,人類憑借知識創造了無以數計的社會財富,卻渾然不知財富的來源:上蒼的賜予?勤勞的酬報?抑或財富自身的繁殖?等等。財富的特殊符號——貨幣——的出現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巨大魔力,競也能使它的創造者——我們——拜倒在我們所創造的貨幣的腳下。

當然,我們也不曾真正地知道知識為何物,盡管看起來恰恰相反;更說不上給知識以應有的待遇了。一些別的什麼玩意如:年齡、血緣、土地、金錢、權力等,卻先後成為社會資源的主宰並決定著人們在社會結構金字塔中的地位。它們不僅肆意地掠奪知識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甚至會反過來歪曲、閹割乃至扼殺知識。

以上決非危言聳聽。如您依照關於知識的現有定義,或許也很難理解上述基本觀點。隻要認真地瀏覽一下這本小書,您將會確信:人類的一切勞動都隻是知識勞動,人類的全部社會財富(已有的和將有的)都隻不過是知識的物化形式而已。知識也終將成為人類社會所共同追求的終極財富,最終還會成為人類社會最後也是最好的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將決定著人們在未來社會金字塔中的地位。而知識(簡單地說)又隻不過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知識、勞動、產品、市場……直至宇宙中的任何存在,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作為客體來說,它們也都隻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影響我們理解上述觀點的主要障礙,來自傳統經濟學。從十五世紀歐洲賬房先生身邊一路走來的經濟學,依舊保留著傳統的數學角色:經濟學成為一門分析投入與產出(及其他與其他)之間的數學關係、建立數學模型、預測未來經濟活動的科學。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經濟學在它成為數學之前一段非常遙遠的路程,經濟學在它成為數學之前應該是一門哲學。也隻有完成了哲學之路的經濟學,才有可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

一、緣起:經濟學的十點困惑

但經濟學家們可不這樣看。經濟學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顯學,並流露出一統社會科學的雄心。它不僅在經濟領域取得了無與倫比的輝煌成就,專業而驕傲地運用經濟學工具,分析婚姻、家庭、犯罪乃至社會學和倫理學中的諸多現象,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甚至“經濟學能統一社會科學嗎”這樣的問題,也成了經濟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們熱衷的話題。

如此熱鬧而美好的經濟學發展前景,隱含著這樣一個基本前提:經濟學自身沒有問題!但筆者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懷疑的來源是:如此顯要的經濟學從來沒有經過哲學的批判,經濟學也就從來沒有獲得過堅實的哲學基礎!至於馬克思對經濟學的批判,更多的是來源於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批判。

如果說運用經濟學到更廣泛的社會科學領域是領著經濟學朝前走的話,那麼對經濟學進行必要的哲學批判則是拉著經濟學朝後走。結果我們發現,經濟學的後院乃至整個地基竟然是一片泥沼。為了使得大家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我從現實生活現象中整理出經濟學的十點困惑——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都無法回答這些看上去十分簡單的問題。

1.一個特例:多出來的錢從何而來?

設想一位抽象勞動者剛從A點滾動了一塊石頭到B點,沒有借助任何勞動工具,花了十分鍾時間,這塊石頭的重量是50千克,他因此創造了一個單位的勞動價值,並獲得了1元錢的報酬。

現在他又回到A點,接下來他要將一塊重500千克的大石頭運到B點。他沒有別的辦法,也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便就近拾起一根木棍作為杠杆。結果是在同樣的時間裏(也是十分鍾),花去了同樣的體力(勞動者是這樣認為的),把這塊石頭滾到了B點。相對於第一次勞動而言,他這一次創造了十個單位的勞動價值,並因此獲得了10元錢的報酬。

為確保上述結論能夠成立,還必須補充進去一個假設:這位抽象勞動者在第一次勞動中所花去的時間,恰好等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就意味著,在他的第二次勞動中,人類是第一次(至少是剛剛開始)使用杠杆。

現在可以提問了。同第一次勞動相比,第二次勞動並沒有投入更多的體力和時間,卻多出了9元錢的報酬。問題是:這多出來的錢是誰創造的?

毫無疑問,隻有勞動才創造價值,這多出來的錢也隻能是這位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而且還與杠杆有關,因為先後兩次勞動的唯一差別隻有杠杆。

不要去想是不是杠杆的價值發生了轉移,那位勞動者手中的杠杆,僅僅是因為被偶然使用才成為杠杆的。在此之前,它僅僅是一根木杆,被大自然隨意地遺棄在那兒。它並不是作為杠杆被人製造出來的,因而不凝聚有勞動價值,也就說不上價值轉移了。

也不要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解釋它,雖然這樣的解釋沒錯,使用杠杆確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這樣一個解釋不是我們需要的解釋。我們想要得到的是生產率背後的東西和隱藏在杠杆裏麵的具體的東西。“生產率”的解釋隻能是一個不徹底的解釋,因而不是一個好的解釋。

即使翻遍經濟學教材,你也找不到我們所需要的解釋,因為經濟學家們都不屑於這樣做。但我們偏偏要問:投入同樣時間和體力的第二次勞動,為何僅憑一根杠杆就創造出十倍於第一次勞動的價值?它又是如何做到的?能給出細節嗎?

2.人類勞動:汗水之外有無玄機?

我們還得緊緊抓住杠杆。可以這樣設問:為何那位抽象勞動者在第二次勞動中憑借一根杠杆就可以滾動一塊重十倍於第一次勞動中的石頭?兩次勞動價值的差別源於兩塊石頭重量的差別。

此時的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杠杆原理:杠杆支點兩端力臂與力的乘積相等。隻要那位抽象勞動者在第二次勞動中找到這麼一個支點,使得短力臂與長力臂的比為1:10,他就可以順利地達到目的,隻是他要在長力臂那端用力而不是相反。

那位抽象勞動者確實是因為借助杠杆原理,放大了自己的體力(倍數為十),從而使得他僅花同樣的體力就可以推動摩擦阻力十倍於首個勞動對象的物體,並進而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十倍於第一次勞動的價值。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及時糾正文中的一個物理學錯誤:重量和阻力不是一回事。但隻要前後兩次勞動的摩擦係數為一合理恒定值,而不論其大小,上述推論依然有效。

至此可以肯定:這多出來的九元錢來源於杠杆原理。但問題又來了:杠杆原理又是如何“變”成九元錢的勞動價值?兩者之間還有多長的路要走?能給出細節嗎?

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位抽象勞動者的“勞動”,因為杠杆原理是在那位抽象勞動者的勞動中“變”成勞動價值的。在第二次勞動中,那塊重500千克的石頭在A點時是勞動對象,在B點時成了勞動成果。而由A點到B點的位移,則是通過勞動者的勞動、勞動工具即杠杆與勞動對象即A點處的大石頭的結合實現的。由勞動對象到勞動成果的轉換關係,構成了勞動的目的。

這裏有一個詞仍然需要進一步解釋,它就是“勞動”。

要準確地解釋“勞動”是相當困難的事,需要留到以後去解決。勞動過程可以簡單地看成是一個對象化的過程。對象化也叫“外化”、“物化”,除去它的玄學色彩,可近似地將它看成是一種“轉移”和“凝結”。哲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正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把自己的“內在尺度”轉移到勞動對象上去並凝結下來,勞動對象因而成了勞動成果,勞動因而創造了價值。

再來看看那位抽象勞動者在他第二次勞動中又轉移了哪些東西?首先他轉移了勞動的目的(即A、B兩點之間的位移關係),其次他通過勞動工具轉移了杠杆原理,最後他還轉移了他的體力(連同他的勞動時間)。看來,是杠杆原理和體力具體生成了勞動價值。

我們似乎解釋了杠杆原理轉移為勞動價值的過程,這一過程乃是一種“轉移”、“凝結”即對象化的過程。但卻不知不覺地陷入另一個更糟糕的困境:在第二次勞動中,九元錢的勞動價值來源於杠杆原理,而一元錢的勞動價值卻來源於體力。同一勞動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竟然有了兩個來源,這是叫人無法接受的。

如何實現勞動價值兩個來源的統一呢?直覺告訴我,九元錢的勞動價值的來源沒有錯,這就意味著一元錢的勞動價值的來源可能出了問題。是另有別的來源呢?還是在“體力”的背後深藏著人類勞動更為深層的秘密?

3.社會財富:海麵上的石油是公害

幸好有哲學家提醒我們:正確的提問等於成功的一半。我們不妨再嚐試著提些新的問題。可以這樣設問:那位抽象勞動者為何要把石頭從A點運到B點?

肯定存在著一定的理由,否則那位抽象勞動者的付出就不能算是勞動。他或許是為了生產,采集打獵用的滾石;或許是為了生活,采集建築用的石材;或許是為了宗教,采集祭壇用的石料;或許還是為了其他的目的。隻要他的勞動目的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他的勞動就是有意義的,他的勞動成果就是有價值的。

對那位抽象勞動者而言,勞動的目的原來不僅僅是被由A點到B點的位移關係規定著的,在這一簡單規定的背後,還包含著更深層也更複雜的規定。那位抽象勞動者的一次簡單勞動,還被他所在社會的各個方麵(如經濟、文化等)所規定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