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庸俗的甚至是主流的經濟學家卻不是這樣認為的。在他們的眼裏,全部經濟學的要義也僅僅是考慮財富如何增殖的問題,經濟關係本質上僅僅是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具體為經濟財富如何保值和增值的問題。如果需要在經濟學中討論到經濟主體和他們經濟行為的話,最終也是要服務於財富增值這一學術目標的。在他們看來,經濟主體之間的關係從屬於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前者隻是經濟學的手段,後者才是經濟學的目的。追求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和社會財富增值的最大化,被確立為經濟學的終極目標,同時成為人類全部經濟活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經濟學家也因此成了社會財富所聘請來的賬房先生,財富成了經濟學家的雇主。這在本書看來顯然是很成問題的。造成這一局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學傳統中的賬房角色——經濟學本身就起源於記賬。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所討論的也隻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起因”而並沒有涉及國民財富的本質問題,現代經濟學也因此從他們的鼻祖亞當·斯密那裏承襲了賬房先生的傳統與短視。
致力於改變這一局麵,還原經濟關係的倫理學本質,則是本書努力的目標。
3.經濟實踐:生產實踐形式的善
經濟實踐的本質是生產實踐形式的善,是善的生產實踐形式,經濟學本質上從屬於倫理學而非認識科學中的生產科學。盡管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關注更多的是生產科學及其延伸,但我們不要受它們的幹擾,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學的倫理學本質。經濟實踐和生產實踐的本質都是為了確保經濟關係(背後是人與人關係)的和諧。第一,經濟實踐的目的是要確保經濟主體之間關係的和諧,而不是要破壞這一和諧關係。此和諧被我們命名為經濟關係的目的和諧。第二,經濟實踐的目標則是要充分實現全體經濟主體(最終表現為全體公民)對全部經濟客體(最終表現為社會財富且具體化為生活和生產資料)的和諧。該和諧可通俗地描述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公民日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被我們描述為經濟關係的目標和諧。第三,為達成上述目標並最終服務於經濟學的目的和諧,就需要最大化實現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充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即財富增值的最大化。該和諧被我們描述為經濟關係的工具和諧,本質上屬於經濟客體之間的關係和諧,其和諧的含義等同於賬房經濟學的含義即財富增值的最大化。
先說經濟實踐中的目的和諧。如果單就具體的某次商品交易來看、單就短期的經濟製度安排來看、甚至單就短期的社會經濟實踐來看,都很難看出經濟實踐中的目的和諧。但隻要你的眼光足夠長遠,你就可以看出人類經濟實踐的最終目的來。第一,就整個人類曆史進程來看,奴隸社會以前隻有很少的人能夠作為經濟主體全麵參與人類的經濟實踐活動,奴隸們全麵參與經濟實踐活動的權利絕大部分都被剝奪了。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正廣泛而深人參與到人類經濟實踐活動當中來。第二,單就資本主義社會來看,早期擁有資本的人是很少的一群原始資本家,但在今天大多數中產階層都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投資資本,未來這一趨勢還有進一步被強化的可能。第三,帕累托定理說,經濟公平與社會生產力水平成正比,而與政府稅收政策無關。也就是說,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僅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經濟公平的實現。以上三點足以說明人類的經濟實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人關係的和諧——準確地說在經濟實踐中建立起更加和諧的人人關係。無視甚或否認這一點,都是短視的經濟學。這裏的和諧顯然是一個動態過程,相對於不同的社會曆史階段來說,其具體含義也就有所差異。探索不同時代和國家背景下目的和諧的具體含義及其製約因素,也應該成為經濟學樂意關注的問題。
再看經濟實踐中的目標和諧。按稀缺經濟學的觀點,人的欲望整體上來說是無止境的,滿足之後總會產生新的欲望。相對於人的欲望來說經濟資源則總是稀缺的,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指導人們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資源創造出最大化的社會財富,最大化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經濟欲望。經濟實踐中的目標和諧也就隻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稀缺經濟學所闡述的基本事實沒錯,但其觀察目標和諧的角度則是值得商榷的。如果選擇一個更為積極的角度來看待目標和諧的過程,同樣的事實就會引導我們得出一個更為積極的結論:人類的經濟實踐活動總是在日益接近著目標和諧,並不斷創新出新的和諧目標。
最後是經濟實踐中的工具和諧。致力於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增值,一直是經濟學家們最熱衷的話題,也是他們做得最為成功的一項工作。這項工作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我們經常將它混同於經濟學的最終目的。但在本書看來,以往經濟學中的工具和諧一直沒有建立在堅實的哲學基礎之上,其結果就是所有的工具和諧都隻是各種經濟數據在數學上的和諧,都是賬房先生所理解的那種和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為之建立了哲學基礎的話,也就實現了目的和諧、目標和諧與工具和諧的統一,人類的經濟實踐也就被賦予了善的價值。經濟實踐中的目的和諧決定了經濟學的倫理學屬性,目標和諧則決定了經濟學的實用功能(實用在本書看來屬於廣義的審美關係),至於工具和諧則突顯了經濟學的認識和生產實踐功能。人類的經濟實踐也因此實現了真善美的完滿統一。
4.工具和諧:物與物關係為真
還原了經濟學的倫理學基礎之後,工具和諧就構成了狹義經濟學(而不再是庸俗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借助關係哲學的幫助,我們將狹義經濟學中的全部經濟客體都統一為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統一為知識——知識就是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在狹義經濟學中,大約包含有四個基本概念:勞動(以及分工),財富(商品與貨幣),資本(與地租),市場(與管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們又都可以作為經濟資源,因而需要實現最佳配置。按照常規理解,資本(與地租)和市場(與管理)直接就是物,作為關係它們都可以直接被描述為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但是,它們的物物關係同知識所代表的物物關係是一回事嗎?此其一。其二,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作為資源的勞動和財富,與同樣作為資源的資本和市場,需要組合成理想的配置關係(即和諧的物物關係),但將勞動和財富本身直接作為物物關係,則是需要進一步解釋的。最後,即使勞動和財富都能成功被描述為物物關係,勞動之物物關係同知識之物物關係之間能否及如何統一起來還需要進一步論證。
用作為物物關係的知識將狹義經濟學中的主要概念統一起來,也就成為本書的三大任務之一。如果上述物物關係全都描述清楚,就自然形成了本書關於狹義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本書稱之為“知識價值論”即第一卷的內容,前麵所列舉的“經濟學的十點困惑”也就不複存在。
三、倫理:經濟學的終極目標
狹義經濟學不是本書的目的,隻是本書的起點。狹義經濟學終究隻是廣義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已,而討論經濟活動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才是本書的最終使命。
1.社會階層:經濟未必是決定因素
對倫理學來說,其最大的不幸事件或許就是:人生而平等被遵奉為社會倫理追求的最高理想,但實際的社會現狀卻總是不平等的甚至是永遠不平等的。在具體的社會現實中,構成該社會的全體成員總是被劃分為不同的社會階層甚至是不同的階級等級,過去是這樣,將來也會永遠如此。但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日漸合理:越來越合乎人人生而平等的倫理思想。
社會階層涉及以下概念:階級,生存方式,社會資源等。
先看階級。按照馬克思的階級鬥爭學說,社會總是可以劃分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其中剝削階級總是通過占有生產資料的方式實現無償占有被剝削階級的勞動,其無償占有行為就是剝削行為。被剝削階級反抗剝削階級的鬥爭,也就成為推動人類曆史進步的主要動力。
我們無法參照階級的定義來進行社會階層的劃分。第一,劃分階級的標準就是單一的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而劃分社會階層的標準則是占有多種社會資源的一種綜合狀況,因而是多指標的綜合評價。第二,階級是社會結構的二分法——將社會劃分為對立的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階層則是社會結構的多分法——任何一個社會都絕對不是僅由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組成。第三,更為重要的是,每個階層占有社會資源的多寡雖有天壤之別,但在社會階層理論看來,又都有其部分合理性。社會階層理論和階級分析法是兩種不同的理論方法。
再看生存方式和社會資源。人是靠獲取社會資源生存著的,個人的生存方式可以描述為他獲取社會資源的方式。在本書看來,社會資源就是承載著人與人倫理關係的全部中介物,它包括:生活資料、生產資料、土地、財富、知識、地位、權利、榮譽、尊嚴、憐憫、自由、信仰、血緣和健康(及年齡)等等。它們也被倫理學家稱為倫理的善或社會的善,你也可以將它們說成是倫理資源。需要說明的是,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也被視為社會資源而不是被視為社會資源的主體,他們和牛馬一樣被視為財富而不是被視為財富的主人。因而,奴隸(作為生理意義上的人)被徹底剝奪了作為社會人即倫理人的權利,他們被異化為承載人人關係的中介物。
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個人獲取社會資源的不同方式會受到以下諸多因素的製約:個人家庭出身、教育水平、個人經曆、職業選擇以及國家政治製度、經濟製度、社會文化、生產方式和職業分工等。具體到單個的人,其獲取社會資源的方式主要取決於他的職業能力和社會地位。而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影響個人職業能力和社會地位的因素又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有著天壤之別的。經濟因素可能是影響個人社會階層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未必就是決定性的因素。例如在封建社會及此前的古中國,富有的商賈們作為最擁有經濟實力的社會群體就一直就沒有獲得與他們財富相襯的社會地位,更沒有哪個朝代的商賈們共同形成一個擁有崇高社會地位的階層——商賈階層在重農抑商的古中國一直位列社會主流之末(“士農工商”)。個別巨商在政治上的發達,那純粹是個人在政治上進行投機的結果,與整個商賈階層的地位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