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最為通俗明白的說法就是“交易場所”,包括有形場所(即有形市場如交易大廳)和無形場所(即無形市場如網上交易)。有分工即有交易,有交易即有市場。對交易本主(即交易雙方)來說,“交”出去的都是自己的資源,“易”進來的都是自己的需求。每次交易行為都是以資源換需求的行為,而不是以需求換取資源的行為(該行為則是一種廣義的儲蓄行為)。市場關係因而被描述為資源同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盡管在狹義經濟學裏市場關係被描述為供應方和需求方之間的供需關係。市場關係的本質——資源與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與市場關係的現象——供應方與需求方之間的和諧關係,共同構成了市場知識關係。用公式表示為——
市場關係=資源需求=知識
市場關係=供應需求=知識
市場關係=資源需求=供應需求=知識
這裏需要明確一下資本關係與市場關係兩者的聯係與區別。表麵上看,資本關係和市場關係本質上都是資源和需求之間的關係,但兩者之間卻有著一係列的重大差異。首先是目的上的差異:對市場關係來說,交易本身就是目的,實現了資源和需求關係的和諧即同時實現了市場關係;而對資本關係來說,交易本身隻是手段,實現資源同需求關係的和諧是為了財富的增值。其次是結構的差異:市場關係中的資源結構是一元的,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商品(包括勞動力);但資本關係中的資源結構則必須是二元的:勞動力和勞動對象,缺一不可。最後是過程的差異:市場關係的實現隻需要一個交易過程;而資本關係的實現則有三個過程——開始是要素市場過程,資本在要素市場上購買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勞動力和勞動對象),中間也最重要的過程是資源整合過程即勞動力和勞動對象相結合的過程,也是財富的增值過程,最後才是產品市場過程,產品(和服務)變現為貨幣。
“供需關係為何能影響價格”一直是勞動價值論的難解之謎,庸俗經濟學家們對這樣的問題則置之不理。在本書看來,商品價值是由需求知識決定的,是由勞動知識創造的。準確地說,是以勞動對象作為過程載體,以商品作為成果載體,以對商品的消費實現需求的滿足,它們的本質都是物物關係、都是知識。也就是說,商品價值是勞動創造論與需求決定論的統一。你甚至可以將勞動分為兩個過程:生產勞動所固化的是使用價值(即需求)的知識關係,市場勞動所凝結的是市場價值(即供需)的知識關係。前者是商品價值的基礎,後者是商品價值的再創造。商品價值和價格是兩者的統一。可近似表示為:
商品價值=(勞動價值+載體價值)供需關係。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描述“供需關係”?這就涉及市場關係的本質。市場關係本質上就是供需關係,屬於廣義的倫理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經濟關係本身就是一種倫理關係,經濟實踐被本書命名為“生產實踐形式的善”(見本書《導論》第二部分)。作為廣義倫理學對象的市場關係,可進一步被描述為供方(組織或個體)、需方(組織或個體)、政府三者之間的和諧關係。可借用公式表示為——
市場關係=需求資源規則=需方供方政府
=人(作為物)人(作為物)=知識
“需方”產生需求,“供方”提供產品,“政府”被描述為市場巡夜人,製定相關交易規則並監督執行。上述公式中的市場“知識”——作為關係——屬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倫理關係,市場知識因而本質上屬於倫理知識。倫理關係的本質是和諧,這就決定了市場關係即供需關係的本質也是和諧。那什麼是“供需和諧”呢?
描述“供需和諧”有三個層次上的指標。第一,最直接也最淺層的標準就是物價體係穩定,且由市場主導形成。該層次對應於經濟學的“工具和諧”,可以描述為:供需關係對價格體係的影響越小越好。第二,更深一層的標準則對應於經濟學的“目標和諧”,可描述為:現有供需關係能有效滿足全體國民的生活需求。第三,其終極標準則對應於經濟學的“目的和諧”,可描述為:現有的供需關係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和諧生活。三者的關係是,工具和諧服務於目標和諧,最終服務於目的和諧。
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考察市場知識關係的特性。為敘述上的簡便,不妨從眾多的市場中選取消費品市場為對象,如此一來,需方可簡化為大眾消費者,供方可簡化為生產企業,市場巡夜人依然是政府。市場知識關係可簡化為“大眾企業政府”。用公式表示為——
市場關係=大眾企業政府
=人(作為物)人(作為物)=知識
上述公式為我們提供了分別考察需求、供應、規則這三類市場知識的便利。它們分別構成本章的三個章節。隻是在深入討論它們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第一,需求是市場知識的基礎和核心,供應知識和規則知識都是在需求知識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供應知識直接是因為需求知識而產生的,可以理解為是對需求知識的和諧。規則知識是為規範供應、也是為保障需求而建立起來的知識關係。第二,需求知識是市場知識的本質和靈魂,導致人們直接將市場理解為需求,合稱“市場需求”;需求方也因此成為市場的主體,俗稱“顧客就是上帝”。第三,作為完整統一的整體,三者共同構成市場知識關係係統。缺少任何一個因素,市場關係就不複存在。
第一節 大眾需求知識
本書第一章第一節曾指出:主體的經濟學需求來源於主體的本質。首先,主體是真善美的統一,主體的需求也就體現為對真善美三大需求的統一,“真”的需求、“善”的需求和“美”的需求也就成為主體的三大需求關係,需求關係決定了需求的本質和內容。其次,主體還是物質主體與精神主體的統一,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物質客體和精神客體的統一。真善美三大需求也因此有了物質形式和精神形式的差異。物質和精神也就成為主體需求的兩大形式,需求形式決定了價值客體的形式。需求內容和需求形式,共同構成了需求知識關係,也共同構成了人類的六大需求層次——它們都可以被處理為經濟學需求。
層次六:“美”的精神需求(審美主體同審美客體的精神和諧即主體對宇宙和諧的需求)
層次五:“善”的精神需求(倫理主體同倫理客體的精神和諧即主體對社會榮譽的需求)
層次四:“真”的精神需求(認識主體同認識客體的精神和諧即主體對三大知識的需求)
層次三:“美”的物質需求(審美主體同審美客體的物質和諧即主體對審美活動的需求)
層次二:“善”的物質需求(倫理主體同倫理客體的物質和諧即主體對社會地位的需求)
層次一:“真”的物質需求(物質主體同物質客體的物質和諧即主體對生存安全的需求)
主體的第一個層次上的需求或需求的第一層次就是“真”的物質需求,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規定了該需求關係為“真”的需求而非“善”的和“美”的需求,是價值主體將自己視同“物”,實現價值客體(即另一個“物”)同自己的和諧。二是規定了該需求形式是一種“物質關係”而非“精神關係”,是物質主體同物質客體之間的和諧關係。生存需求中的衣食住行,不僅離不開對物質客體的消費,而且都可以被描述為物物關係即“真”。安全需求是由生存需求派生出來的需求,是生存需求的基礎和保障,甚至就是生存需求的一個有機部分,因而也同樣被歸納為需求的第一個層次。
需求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善”的物質需求。就需求內容來說,它關乎“善”而非“真”與“美”;就需求形式來說,它是物質的而非精神的。該需求直接表現為單個主體對各類社會資源的擁有情況,綜合表現為一個人在社會金字塔結構中的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統一),因而我們將它歸納為“社會地位”的需求。所有的社會資源,在這裏都是作為“善”(即人人關係)的中介物出現的,且都以物質形式存在著。
需求的第三層個層次就是“美”的物質需求。價值主體通過消費價值客體獲得的價值內容是主客體之間的審美關係,盡管這一內容帶給主體精神愉悅而與物質享受無關,但該內容又必須通過物質載體(即審美作品和審美活動中的物質形式)才能被呈現給價值主體,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物質載體同它所承載的審美內容是渾然一體、不可分離的。達·芬奇的油畫和巴黎歌劇院裏演出的戲劇就屬於這樣的情況,如果缺少了達·芬奇的畫布、顏料和巴黎歌劇院裏的演員,審美客體的市場價值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需求的第四個層次就是“真”的精神需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對知識的需求。價值客體的價值內容就是知識即物物關係也即“真”,但其價值形式也已經成為純粹的精神形式。對於牛頓定律來說,無論是中文版還是英文版、也無論是印刷版還是電子版,都不會改變它自身的價值。因為牛頓定律作為知識已經獲得了純粹的精神形式。
需求的第五個層次就是“善”的精神需求。本書《導論》中所列舉的日本老人對子女的情感需求就屬於此類需求。普通公民對國家崇高榮譽的需求也屬於此類需求。兩者的差異是:日本老人想獲得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歸屬感,公民想獲得的是一種榮譽感。兩者的共同點是:日本老人想得到子女的認同,公民想獲得崇高團體的認同。其共同的目的都是想實現特定人與人關係的和諧,其形式則都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質上的。
需求的最後一個層次也即最高的層次就是“美”的精神需求。其需求內容就是主客體之間的審美關係,價值客體的價值內容就是人物關係即“美”,其價值形式是純粹的精神形式即人類的思想。“美”的精神需求,實際上就是對人類的思想成果進行審美的需求。按照本書的理解,不同的思想成果都是對宇宙關係的偶然表述方式,因而也都是宇宙和諧的片麵形式和偶然形式。審美主體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從不同的甚至對立的思想中,領悟到宇宙關係的和諧統一。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將這一需求稱之為主體對“宇宙和諧”的需求。
上述需求構成了一個金字塔模型,最底層的是對生存安全的需求,最高層的是對宇宙和諧的需求,也同時構成了主體需求知識係統。對於任何形式的主體來說,這六大需求都同時存在(這和馬斯洛需求理論截然不同,馬斯洛認為,上一層次的需求總是在下一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才會出現。六大需求和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隻是相對於不同的主體來說,滿足六大需求的途徑和結果卻大不相同。對任一單個主體來說,其在任何一個層次上的需求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以“生存安全需求”為例,其最低標準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安全保障,其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遠離生存威脅和安全威脅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生存質量和安全質量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不可能有終點。需求沒有終點,表現為需求知識的創新過程沒有止境。這是由主體的自由本質所決定的,與人性的貪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