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資本即知識(1 / 3)

所有的財富都是“死”了的知識,都是物化了的、因而也是固化了的、對象化了的知識。所有的勞動都是“活”著的財富,首先是“活”在勞動主體的勞動中的知識,這些知識在被勞動對象固化前作為未來財富的靈魂“活”著,在被勞動對象固化後即成為財富(準確地說是財富的本質)“死”去。連接勞動(作為新的知識關係)與財富(作為生產資料、也即作為舊的知識關係)的資本,既為知識勞動準備了新的載體,也為生產資料準備了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和新的知識勞動。因而資本作為關係,是“死”知識(即社會財富)與“活”知識(即知識勞動)之間的結合關係,是作為財富的物物關係與作為勞動的物物關係之間的結合關係,其結合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財富增值的最大化——這也正是資本擁有者所期望的。

資本的本質也因而被描述為一組複雜的知識關係。這組關係的第一層可表示為“物(資料)物(勞動)”,意即“關係”,該組關係的內容就是企業的生產知識,其最終成果就是資本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可用公式表示為——

資本=“物(資料)物(勞動)”=產品(服務)。

單純地購買勞動和購買生產資料都不是資本的目的,將勞動和生產資料組合起來創造出新的財富才是資本的追求。至於生產資料與生產勞動的組合方式,既要符合“最小投入”的節省原則——等值產出下的投入最小,更要符合“最大產出”的盈利目標——等值投入下的產出最大,兩者結合起來才是“經濟”一詞的完整含義,也是企業經營者孜孜以求的目標。為達此目標,就不得不論及到市場,而市場的核心是需求。資本不會也無從購買需求,但它需要購買有關需求的信息,它要迎合需求、引導需求甚至創造需求,最終都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地滿足需求。這才是現代資本的含義。用公式表示為——

資本=[物(資料)物(勞動)]市場需求

=[產品(服務)]市場需求

=企業資源市場需求。

無論是企業的生產資料還是企業員工的勞動力都屬於企業資源,因此“物(資料)物(勞動)”也就屬於企業資源內部的組合關係。而實現這一組合的結果就是生產出新的產品(和服務),至於生產新產品(和服務)的目的則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所以,最終實現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才是資本的本質。

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本質上屬於知識,準確地說屬於企業的創新知識。不斷創新、完善這一知識關係體係,並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的和諧,才是資本的真實目的和本質所在。知識,自然也就成為資本的本質。

進一步追尋資本知識關係的構成,有以下兩個方向。一是通過靜態的分析,資本知識關係可分解為兩大塊:“死”了的知識,即生產資料(含有形資產和地租、無形資產等);“活”著的知識,即勞動者的勞動。二是通過動態的分析,知識資本關係可分解為兩個層次:戰略層次,即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對接的層次;策略層次,即產品資源與市場資源對接的層次。企業戰略可以表述為企業資源同社會資源(尤其是行業資源)之間的和諧關係;產品策略可以表述為產品資源同市場資源(尤其是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兩者本質上都屬於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屬於知識。隻是對企業戰略和策略的研究已經超出本書的能力範圍,本書隻著重於對資本靜態構成的分析。

第一節 有形資本

最重要、最常見的有形資本就是貨幣資本,是以抽象貨幣額表示的資本。貨幣資本同抽象貨幣之間的區別,就是兩者所承載的知識關係的差異:貨幣資本承載的是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屬於資本知識關係;而抽象貨幣所承載的是社會財富與一般等價物(即財富符號)之間的交換關係,屬於財富符號關係。因此貨幣資本最終都必須轉化為企業投資和企業資源,而不再是原抽象貨幣。其轉化行為,也就是貨幣資本的購買行為和投資行為。

貨幣資本能購買什麼呢?本章所有的討論對象(即所有不同的資本形式)貨幣資本都可以購買,貨幣資本可以購買所有其他的資本形式——就像抽象貨幣可以購買所有的社會財富一樣。首先它可以購買作為企業資源的抽象貨幣,如外幣和本幣中的紀念幣或錯版正幣等特種幣,用於外彙買賣或收藏投資。被購買的抽象貨幣就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抽象貨幣,而成為實物化的資本(也即一種貨幣化的實物),成為企業盈利的資源。其次它可以購買實物資本如廠房、土地、生產資料等,就像工廠主所做的那樣。再次它可以購買勞動者的勞動,本質上是購買了勞動中的知識關係;與之相對應的是它還可以購買技術、管理、市場等非物質勞動成果(如專利技術、經營管理方案、市場信息等)。此外它還可以購買另外一家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品牌、網站、銷售渠道乃至文化等。最後它還可以購買企業股票、股權、有價證券、保單、期貨等金融證券產品作為投資資本,就像基金公司所做的那樣。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貨幣資本不能單獨創造新的財富。即使你把貨幣存放在銀行裏獲取利息,也不能算是貨幣資本單獨創造財富的行為。財富的本質是知識,資本的本質也是知識,隻不過它們都是固化了的知識。資本要想創造新的財富還必須同“活”著的知識——勞動——相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資本隻是知識勞動的載體,更為準確的說法是:貨幣資本隻是知識勞動載體的符號形式,是符號形式的知識勞動載體。

另一方麵,貨幣資本所購買的一切都隻不過是企業的資源而已,企業資源也隻是資本關係(即企業資源與市場之間的和諧關係)中的一個因子(另一個因子自然就是市場),而非資本關係的全部。企業資源隻有實現了與市場之間的和諧關係,資本才實現了它的最終目的——創造出新的財富。而這一切都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實現。貨幣資本要想創造出新的財富,就必須和新的知識勞動相結合。首先,貨幣資本的購買行為本身就是勞動者的勞動行為,購買什麼或者說選擇什麼樣的投資產品組合,整體投資方案如時機、地點、投資額等,也都取決於投資者所獲得的投資知識關係。其次,購買和投資行為並不是貨幣資本的最終目的而隻是貨幣資本的手段,貨幣資本所購買的投資物本質上也隻是承載新勞動知識關係的載體而已,如何讓這一載體凝結更有價值的知識關係,則是投資者在生產中所要解決的問題,生產的最終結果就是新的產品(和服務)。最後,投資者還要將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重新變現為貨幣,以達成本次投資的增值目標。

在貨幣資本中有個特例,那就是銀行裏的貸款貨幣。表麵上看,銀行裏的貨幣資本似乎並不需要購買什麼,銀行直接將貨幣貸給借貸者以獲取貸款利息就可以了。而實際情況是,銀行自身的貨幣資本,就是它所能支付的存款利息以及為保證存款利息和正常經營而必須的準備金和其他支出。銀行實際上是用存款利息向存款人購買了其存款的放貸權,而貸款利息則成為銀行的收入,兩者之間的差額盈餘就成為銀行的利潤。存款利息是銀行的貨幣資本,而貸款則是銀行的產品(和服務),貸款人歸還的本金和支付的利息則是產品的變現和利潤。除此之外,銀行還得用貨幣資本購買員工們的勞動和相關設施,並租借辦公場地。

或許有人會說:存款人的貨幣如果算作資本的話,並沒有購買什麼就能直接從銀行裏獲得利息。也就是說,存款人的貨幣資本直接以本幣的形式獲利。對此我們的解釋是:這依然隻是一種表象。因為存款利息最終來源於貸款利息,隻有看清楚了貸款利息的本質,才能洞察到表象背後的真實。

貸款無非有兩個用途,一是購買勞動資料即新勞動知識關係的固化載體,二是購買勞動力即新勞動知識關係的活化載體。也就是說,貸款作為借貸人所借貸來的貨幣資本,最終都將作為新勞動知識關係的載體進入新財富的創造環節。知識勞動的載體本身並不能直接創造價值,但作為知識勞動的載體又必須被賦予價值——正如自然資源和體力勞動必須被賦予價值一樣。資本、自然資源、體力勞動是人類知識勞動必不可少的三大載體,雖然它們都不直接創造價值,但都必須被賦予價值。而對借貸人來說,他的貨幣資本是從銀行借來的,他向銀行支付貸款利息的行為,實際上就是為租借的知識勞動載體支付租金的行為。

因此,存款人的存款行為本質上也就是委托銀行向借款人出借知識勞動載體的行為,存款利息乃是存款人所獲得的租金回報——和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地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利息本質上隻是一種租金,是出借知識勞動載體的租金。和地租不同的是,利息的租金是以貨幣的形式出現的而不是以某種生產資料的形式出現的,而地租則僅僅是以土地這一特殊的生產資料形式出現的。隻要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洞察到地租資本、實物資本以及全部資本的一個共同本質:它們都隻是知識勞動的載體而已。

有形資本的第二個重要方麵就是實物資本,也即通常所說的物質性的生產資料(即使在精神產品生產中也少不了這樣的物質資料),它包括土地、廠房、設備、工具、能源、原材料乃至自然資源等。用關係哲學的觀點看,實物資本可以描述為知識勞動關係的全部物質載體。它們都可以折算為一定數量的貨幣資本,其來源隻有三種可能:或是被貨幣資本購買而來,或被別的實物資本等價交換而來,或是直接由資本擁有者的勞動產品轉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