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資本即知識(2 / 3)

雖然實物資本隻是貨幣資本的物質形式,但由貨幣資本轉化為實物資本的意義卻非同尋常。第一,如果貨幣資本不轉化為實物資本,人類的知識勞動將缺乏足夠的物質載體。人類勞動可以沒有貨幣,但人類勞動不能沒有物質載體。這樣的物質載體可以是自然資源,可以是社會財富,在貨幣誕生以後它們都被折算成等額貨幣值。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僅僅對著抽象貨幣進行知識勞動,就能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社會財富。或許有人會說:證券和外彙資本就可以。但請不要忘記:所有的證券(外彙)資本都是以實物資本為基礎的,都是建立在實物資本之上的。沒有實物資本作為基礎,證券(外彙)資本就成了空中樓閣。隨之而來的嚴重後果就是,人類勞動也就沒有了可能。第二,從資本的角度看,如果貨幣資本不轉化為實物資本,則資本的本質關係(企業資源與市場之間的和諧關係)就無法實現。貨幣資本的形態總是單一的,而實物資本的形態卻是豐富異常的、且總是處在創新與發展之中。貨幣資本也隻有在轉化為實物資本之後,才能充分實現企業資源的多樣化,企業資源之間的內部整合才有可能,企業資源同市場之間的和諧關係才有可能。

有形資本的兩個特例是地租資本和證券(外彙)資本,其中,地租資本是實物資本的特例,證券(外彙)資本是貨幣資本的特例。作為資本,它們同樣是企業資源同市場之間的和諧關係,同樣是新知識勞動的載體。至於它們在具體細節上的特征,讀者若有興趣可自行探討。

第二節 人力資本

知識勞動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載體就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作為關係)可以描述為勞動者的體力勞動所承載的知識勞動關係,知識勞動中的物物關係構成人類勞動的本質內容,因而也成為人力資本的價值核心。人力資本(作為資本)同樣需要實現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這就決定了: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構成了企業知識勞動所承載的物物關係的價值核心。用公式表示:

人力資本=勞動力=知識關係

(說明:此公式由勞動的本質給出)

人力資本=企業資源市場需求

(說明:此公式由資本的本質給出)

人力資本=知識關係=企業資源市場需求

透過上述公式可以清楚看出,人力資本就是資本形式的勞動知識關係,生成、承載並輸出“活”著的勞動知識關係,成為人力資本的唯一使命。對企業來說,人力資本所輸出的勞動知識關係,也僅限於“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而不是勞動者所擁有的全部知識關係。一個勞動者可能擁有多方麵的知識能力,但企業主所購買的僅僅是他在實現“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和諧關係方麵的知識勞動。勞動者所能擁有的“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就構成了人力資本的價值所在。企業為購買人力資本所支付的貨幣額,就成為企業的勞動力成本。

要想清晰地了解人力資本的實質,還必須深入到企業知識關係的內部進行考察,看看企業每天都在生產哪些知識。這就涉及企業的三大行為係統。將企業視同一個組織,其全部行為均可以被描述為“企業組織行為係統”,它包括:生產行為係統,其核心是“技術”;營銷行為係統,其核心是“品牌”;管理行為係統,其核心是“文化”。企業的生產(技術)行為、營銷(品牌)行為和管理(文化)行為,構成了“企業組織行為係統”的三個子係統,被統稱為企業的三大行為係統。企業內部的勞動分工,首先是按照企業三大行為係統進行的分工。

從勞動的本質是知識這一角度來看,企業的上述全部行為都可以被描述為:發生在企業內部的企業知識的生產和消費行為。企業知識的生產即企業的知識創新活動,它包括:一、將行業和社會的共有知識轉化為企業的專有知識;二、對企業資源、專有知識進行整合,創新出新的專有知識。而企業知識的消費則成為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活動本身,企業內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的或生產、或管理、或營銷行為,都可以被描述成企業知識的消費行為:每個環節都消費了該環節及此前的全部企業知識、並移交給下一個環節。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購買與最終消費行為,本質上也可以解釋為消費者消費該企業知識的行為。甚至可以將企業直接視同一部生產和消費企業知識的機器。單從表麵上看,這部機器的全部動力均來源於貨幣資本(至少在目前是如此);但如果從本質上看,則全部動力均隻能是來源於人力資本,準確地說是人的勞動和勞動知識。如果沒有人的勞動,企業知識的生產和消費都將立即停止。也正因為如此,人永遠是企業的“第一資本”。

接下來,我們需要進入企業三大行為係統內部考察人力資本所承載的知識關係。如此一來,企業的三大行為係統也就自然轉換為企業的三大知識係統,即:生產知識係統,其核心是“技術”;營銷知識係統,其核心是“品牌”;管理知識係統,其核心是“文化”。企業所生產和消費的知識也正是這三大知識係統,三者共同構成了企業的知識關係係統。需指出的是,它們不是三個各自獨立的王國,而是統一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先看生產知識。生產知識首先可以表述為原(輔)材料和設備之間的和諧關係,可用公式表示為:生產知識=原(輔)材料設備=產品(和服務)。但進一步分析後你就會發現,這裏隱藏了兩組關係:一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必須能滿足市場需求,可用公式表示為:生產知識=產品(和服務)市場需求;二是全部生產者之間的協作關係,可用公式表示為:生產知識=生產者生產者。但這兩組關係都隱藏在“原(輔)材料設備”關係背後,被組織在生產勞動開始之前。一旦生產勞動流程被啟動,這兩組關係就被提前組織到崗位勞動者的勞動中,其關係和諧的要求被溶解到產品的生產技術指標裏以及崗位操作規範裏,被溶解到生產管理過程中。也就是說,在生產知識關係中,產品的市場需求和企業的管理行為等內容,統統都被分解到技術指標和操作規範裏了。生產知識也正是通過這一方式,使得自己與營銷知識、管理知識始終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係。

再看營銷知識。營銷知識首先可表述為產品(和服務)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用公式表示為:營銷知識=產品(和服務)市場需求。如果從廣義營銷的角度來看,它還可以表述為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用公式表示為:營銷知識=企業資源市場需求=產品(和服務)市場需求。又因為產品(和服務)屬於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進行整合的結果,所以,營銷知識關係乃是資本知識關係的產品形式,而資本知識關係則是營銷知識關係的資本形式,兩者都可以描述為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這裏所說的資本當然也包括人力資本。

最後是管理知識。傳統管理學認為,管理可分為對員工的管理和對生產資料的管理。如按現代管理學的觀點來看,管理的本質則是對企業知識關係的管理,可劃分為三項內容:一是對企業市場知識的管理,二是對企業資源(含人力資源和生產資源等)整合關係的管理,三是對團隊協作關係的管理。這三項內容都可以被描述為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因而本質上都屬於知識。

生產、營銷、管理三大知識係統,構成人力資本所要購買的實質內容。雖然貨幣形式的人力資本在人才市場上所購買的最初對象是勞動者的勞動,但其所購買的最終內容則是生產、營銷、管理三大知識係統,是三大知識係統的有機統一:它們被統稱為企業知識。人力資本也隻有在轉化為企業知識之後,才會擁有同實物資本相結合的企業知識,新的產品(和服務)才有可能被生產出來,新的財富才有可能被創造出來。盡管我們都知道,對人力資本來說,生產知識是基礎,營銷知識是核心,管理知識是手段,三者不可偏廢。但新的問題是:它們三者中是誰以及如何參與構成新財富的?單從表麵上看,構成新財富的隻有生產知識(尤其是當你將生產知識理解為包含了市場需求的技術質量標準之後),管理知識和營銷知識僅為此提供輔助功能。這樣的觀點顯然是過時的,且與實際情況不符。在現代的企業生產中,營銷知識不僅間接參與了新財富的核心價值(新需求)的生產,更直接參與了產品衍生價值的生產。而管理知識則直接參與了新財富品質的生產:管理知識不僅能提升績效以節省新財富的生產成本,更能直接提升新財富的品質。

我們不幸生活在“貨幣至上”的經濟年代,人力資本最終都以貨幣的形式計算存量。但在本書看來,這(即以貨幣計量的人力資本)隻是人力資本的符號形式而已。人力資本的本質是知識勞動中的知識,因而是“活”著的知識。人類的知識勞動和勞動中的知識,是人力資本的原始形式和本質形式。正是由於人力資本轉化為企業知識並與實物資本相結合,新的社會財富才會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此時的人力資本就轉化為新的財富也即固化了的知識,此即人力資本的第三種形式——物質的和精神的產品形式。如果人力資本不是直接與實物資本結合,而仍然是以知識關係的形式獲得存在,則人力資本就獲得了它的第四種形式——知識產品形式,它包括:生產技術成果、營銷和管理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