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文字隻是初步解釋了人力資本的知識本質。至於人力資本的貨幣計量與價值評估,人力資本的生產、儲備、增值等更多問題,就要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了。
第三節 無形資本
先界定一下我們這裏所說的無形資本的具體範疇。首先,它不是(包括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在內的)有形資本。其次,它也不是人力資本,雖然生產技術成果、營銷和管理方案等(作為知識產品形式的人力資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非物質的即無形的,但不屬於我們所說的無形資本。綜合以上兩點的推論就是,既然無形資本不可能出現在有形資本領域,也不可能出現在人力資本領域,那就隻能出現在有形資本與人力資本相結合的過程關係中。
再來看看我們都會有哪些無形資本。企業和產品品牌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無形資本。品牌之所以成為資本,是因為它有價值;品牌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固化了該品牌所代表的產品(和服務)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關係,該關係被品牌專家們解析為知名度、忠誠度、美譽度等專業指標(注:本書第一章第一節對此有過同樣的闡述)。對個別大企業來說,其品牌的資產價值甚至超過其所有固定資產的價值,一紙商標權證的價值遠遠超過其廠房、設備、原材料乃至技術配方的價值總和。品牌折價人股、品牌許可與轉讓等行為均屬於品牌資本的變現行為。
另一個重要的無形資本就是網絡關係資本。對一家網絡內容供應商來說,它最重要的資產不是它的硬件設備和技術,也不是它的規模和產值,甚至還不是它所提供的內容,更不是它的品牌,而是以訪問流量和時長、點擊率等為代表的綜合性指標。這樣的綜合性指標被我們統稱為網絡關係——網絡資本值的大小取決於該網絡所承載的網絡關係。當你評估一家網絡公司的資本值時,你就得首先評估其網絡關係的市場價值和相應的資本值。
和網絡關係相關聯的就是媒體資本。評價一家媒體的資產價值,固定資產和人員數量等都不是最為重要的指標,讀者人群的數量、影響力、購買力等因素才是媒體的主要資本——正是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媒體的廣告收入和其他營業收入。在本書看來,正是網絡和網絡關係的出現,將媒體的經濟學本質暴露得最為徹底。我們甚至可以將媒體描述為:以媒介(報紙、電台、電視等)為工具將廣大受眾連接起來的網絡關係。媒體的經濟學價值就是網絡,媒體與網絡共同的經濟學任務都是傳播和溝通。所以我們將媒體歸入網絡關係名下,而不是將網絡關係歸人媒體名下,前者立足於未來而後者立足於過去。至於媒體的政治學價值另當別論。
第三個重要的無形資本就是銷售渠道關係。作為無形資本的渠道關係同作為有形資本的銷售終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銷售終端是由店麵、人員、設備、貨物等有形資本構建起來的,銷售終端產權屬於有形資本的投資人所有;但對更多的企業來說,你不需要擁有這些銷售終端的產權,你隻需要自己的產品能進入這些終端銷售就可以了,即你隻要實現自己的產品同銷售終端之間的和諧關係就可以了。隻要你實現了產品同銷售終端的和諧關係,你也就擁有了相應的銷售渠道關係。渠道關係在企業合作中已經被折算為資本和投資,隻是在企業合作文件裏換了一個名詞叫“渠道資源”。
最後一個可能的無形資本就是企業和產品所承載的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形象、商業信譽、行業內的人脈資源等。盡管目前尚無公開承認上述資本的案例——因為還麵臨著眾多的法律難題,但在實際操作中均被列為重要的參考因素。至於中國內地的官商勾結、貪官以其人脈資源入股的行為,則是權力的尋租行為,也是對這一無形資本形式的非法牟利行為。
明白了以上幾類無形資本的具體形式,接下來需要探討兩個問題:一、它們是為何又是如何具有財富價值的?二、它們是如何成為資本的?或者說在它們成為資本之後又是如何獲得新的財富價值的?
先看第一個問題。品牌為何具有價值?網絡關係為何具有價值?銷售渠道關係為何具有價值?至於企業文化情況較為複雜,企業文化作為資本又尚未成為現實,故這裏暫不討論。
按照本書的理解,品牌可以描述為特定產品(和服務)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關係。認知的內容包括:產品(和服務)的品牌形象(即品牌名稱和圖形、色彩及組合、產品的個性和特質等),品牌聯想(即生產廠家規模、曆史與實力、產品品質、銷售服務、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等),品牌關聯(即品牌與認知者之間的關聯度,涉及該品牌的目標人群定位、消費文化與認知者的關聯以及認知者對該品牌的認可與喜愛程度)。品牌專家將品牌關係分解為三個指標:知名度——即目標消費者和社會受眾對該品牌的認知,認知的人群越廣泛則知名度越高;美譽度——同競爭品牌相比,該品牌在消費者和社會受眾心目中的排名次序,次序越靠前則美譽度越高;忠誠度——消費者購買該品牌產品占同類產品總量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則忠誠度越高。打個比方,品牌就是產品(和服務)通向消費者心靈的管道,而一個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都很高的品牌更是通向無數消費者心靈的特別通道。品牌也因為這一特別通道而具有價值。品牌許可行為就是出租這一心靈通道的行為,許可費用就是出租心靈通道的租金——你甚至可以說成是品牌地租。
如果進一步追問品牌關係的實質,我們還能發現:品牌關係本質上就是資本關係。品牌所承載的產品(和服務)實際上就是企業資源完成組合後的成果,而品牌所獲得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等指標則是產品(和服務)滿足了市場需求後的成果,盡管作為品牌價值它們還表現為消費者下次購買行為的原因。因而,品牌關係歸根結底就是資本關係(注:資本關係就是企業資源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更為精確的說法是,品牌(作為過去資本關係的成果)是已經實現了的資本關係。它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為將來實現更多的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提供了便利,即通向消費者心靈的特別通道。品牌作為已經實現了的資本關係,自然也就成為資本本質的成果形式。此外,幾乎全部的企業資源在品牌關係中都已隱身而去,品牌關係隻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個品牌符號,因此品牌關係又是資本本質的符號形式。品牌是資本本質的成果形式和符號形式的統一。
參照上述對品牌關係與資本關係的描述方式,我們大致可以將網絡關係和銷售渠道關係描述為資本關係的中間形式。產品(和服務)必須經過銷售渠道這樣的中間環節才能和消費者見麵,資本關係也必須通過銷售環節才能實現。銷售渠道關係實際上具備了這樣一種能力,即為產品(和服務)提供與特定消費者約會場所的能力。銷售渠道關係本質上也是一種資本關係,是資本關係最終得以實現的中間環節。隻不過該中間環節並不直接就是銷售終端本身,而是眾多銷售終端之間的關係,是有形銷售終端的關係形式。因而,銷售渠道關係是資本關係得以實現之中間環節的關係形式,也是資本本質的關係形式。至於網絡關係既可以直接銷售產品(就像網絡書店所從事的那樣),也可以用來和消費者溝通。如果你將全部銷售行為都描述為溝通行為的話,則網絡關係就可以和渠道關係等同起來:它們都是資本本質的關係形式。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無形資本是如何獲得新的財富價值的?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將無形資本說成是資本本質的一種衍生形式,是有形資本同人力資本在相互結合過程中的關係形式,因而也是資本本質的純關係形式、抽象形式、無形形式。它們既不是勞動知識關係的輸出端載體(因為不是人力資本),因而不能直接承載知識關係被賦予價值;也不是勞動知識關係的輸入端載體,因而也就不能像生產資料那樣凝結勞動價值;它們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它們為實現企業資源同市場需求之間的和諧關係提供了兩條捷徑:一條是通向消費者心靈的捷徑,它的名字叫“品牌”,另一條是與更多消費者溝通的捷徑,它的名字叫“網絡”和“渠道關係”。作為關係,它們都可以被描述為知識;作為資本,它們因為節省費用和時間(時間可以折算為費用)而獲得價值。
現在,我們可以對本章論述的三大資本形式做個小結。有形資本在它轉化為實物資本(以生產資料為代表)之後作為知識勞動關係的輸入端載體,隻能是轉移價值,而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人力資本在它轉化為勞動力之後作為知識關係的輸出端載體,被賦予價值(注:創造價值的是勞動而不是人力資本)。而無形資本作為資本本質的關係形式,因其為資本關係的實現提供捷徑以節省費用被等同為增加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