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勞動的本質是知識,那麼作為勞動成果的財富(體現為貨幣和商品)其本質是知識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對之進行詳盡的論述似乎也成了多餘。但實際情況則遠非如此簡單。
——自然資源並非都是勞動產品,但它們作為資源都可以被視為財富,這是為何?更為極端的例子是,今天的我們每年需要花費上千億元資金甚至更多才能獲得潔淨的空氣,但在若幹年以前潔淨的空氣並不是社會財富至少不是需要花錢購買的財富。潔淨的空氣是如何成為財富的?我們都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會掉下來隕石,而少數特別珍貴的隕石更是遠比餡餅值錢。這又是為何?
——勞動產品裏同樣隱藏著類似的問題。埋在地下的文物肯定比它剛被生產出來時值錢,誰幫助它實現了增值?影視、體育和文化明星通過辛勤勞動獲得了廣泛知名度,其肖像權、署名權甚至有特質的聲音都成了特殊的勞動產品,而且價值不菲,其價值又是如何形成的?
——貨幣已經成為公認的財富符號,該如何從知識關係的角度上解釋其可能性和必然性?更多的財富符號如股票、有價證券等又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它們又承載著哪些與貨幣不一樣的知識關係?
對以上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本章的三個章節。
第一節 自然資源
土地、山川、海島、灘塗等(作為自然資源),它們未必都是被勞動過的產品,卻已全部成為社會財富(表現為地租和地價)且總是處在升值中;其財富價值的高低也與它們所凝結的勞動量的大小無關,更多的隻是與供求狀況有關。最為典型的情況是政府竟然可以出售一塊被海水淹沒著的灘塗給房地產開發商或工廠主(注意:而不是養殖業者),購買者必須完成巨大的填海工程才能獲得能夠使用的土地。如何解釋這類社會財富的知識關係?
我們不妨將上述資源統稱為土地資源。在本書看來,土地資源的價值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土地乃至整個地球作為人類生活載體的價值,被稱為土地的基本價值。第二類是土地(如莊稼田地和漁業水麵)作為勞動產品的價值,被稱為土地的衍生價值。
土地基本價值的來源主要就是它所承載的人類生活,更為具體的說法是該生活所表現出來的知識關係。由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人口組成的都市生活知識關係,遠比僅數百人組成的鄉村生活知識關係豐富多彩,也就決定了前者的土地遠比後者更值錢。如果某鄉村的某塊土地因為特殊因素而成為世界級旅遊勝地,則該塊土地所承載的生活知識關係也就由過去的鄉村生活知識關係上升為世界級的旅遊生活知識關係,其地塊價值的倍增也就成為必然。土地資源作為整體之所以不斷升值,是因為人類生活本身的知識關係總是處在不斷豐富發展中。至於土地運營商俗稱炒地皮者們能否賺錢,則取決於他們對土地基本價值及其知識關係走勢判斷的準確度有多高。
對農、林、牧、漁業者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土地的衍生價值。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僅僅作為產品該地塊所凝結的勞動量價值,二是作為再生產工具該地塊生產新價值的能力。因而土地衍生價值可以統一為土地作為產品的價值:不僅工具本質上也屬於產品,甚至具體地塊土地衍生價值的大小,也是參照勞動產品(含工具)的價值計算方式計算出來的。
土地基本價值是其作為人類生活載體的價值,就像體力勞動作為知識勞動載體的價值一樣;土地衍生價值是其作為人類勞動產品的價值,就像其他勞動產品的價值一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具體的地塊價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同時包含有基本價值和衍生價值。對菜農來說,都市郊區的菜地遠比山區的菜地值錢,前者對後者的高價差主要源於兩者在土地基本價值上的差異。對地產商和工廠主來說,如果同地段有兩塊地的話,規劃完善和建設配套的地塊(即熟地)遠比尚處在開發初期的生地值錢,因為前者具有更高的土地衍生價值。
再假設某地塊上附著有金屬、能源等礦產、或動植物、水產等物產,則計算該地塊價值的主要依據就不再是土地價值了,而代之以礦產、物產價值。礦產物產(包括天外隕石)僅僅就其作為自然物來說,說不上有無經濟價值的問題;隻有當它們成為人類特定知識背景下的自然資源時,才談得上價值問題。廣義上的自然資源就是全部已經或可能進入人類知識體係的自然物,包括土地資源、生態資源和礦產物產等,而狹義的自然資源就是指礦產物產。本書第一章第一節在談論勞動本質時曾以水為例討論過自然資源的價值問題,水作為不同的自然資源總是相對於人類不同的知識體係而具有不同的價值。現在我們僅就礦產物產這一狹義的自然資源,來討論一下它們何以在人類知識背景下而具有價值,人類知識是如何賦予這些礦產物產以經濟價值的。
礦產物產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它們歸根結底都能被加工成產品或產品的一部分,並能最終服務於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礦產物產的價值也因此取決於以下兩組有著廣泛聯係的關係:一是它們與人類需求之間的潛在和諧關係,比如穀物同人類的物質需求、玉石同人類的精神需求,礦產物產總是能夠滿足人的需求;二是它們自身從作為勞動對象到作為勞動產品之間的關係,該組關係說明它們總是可以被加工成有用的產品。在經濟學中,第一組關係被描述為需求和價值,第二組關係被描述為生產和工藝。前者構成了礦產物產的價值基礎,後者影響到未來產品的生產成本。在本書看來,這兩組關係都必須依托人類的知識關係而存在。
理解第二組關係與知識關係之間的聯係比較容易,因為生產工藝直接就是由人類知識關係構成的,關鍵是如何理解第一組關係同知識關係之間的聯係。如果具體到某物比如水,我們說人對飲用水的需求(作為關係)也必須依托人類的知識關係而存在,估計有不少人難以接受,因為水與生命體之間的關係普遍存在於生物界且出現在人類誕生之前。對此我們的解釋是,水與生命體之間的物物關係,被前置在作為生命體的人體內,這當然是不爭的事實;但由於主體對該組物物關係獲得自覺,獲得自覺的物物關係同時就躍升為知識關係。人對飲用水的需求也必須依托水與生命體之間的知識關係而存在,隻是該組知識關係對於人類來說屬於先天的罷了。更為重要的是,人一旦建立了水與人體健康的知識關係並進入水的知識關係係統內部進行分析,水與人體健康的眾多新知識就隨之被生產出來,人類對飲用水的新需求也就不斷地被創新出來。運動員飲用水需求、病人飲用水需求和太空飲用水需求等,就是這樣被知識創新出來的。另一些特殊礦產如黃金、玉石等,人類對它們的諸多需求(如財富、祭祀、首飾等)直接就是被相應的知識創造出來的。典型的例子如石油,在《夢溪筆談》(中國最早記載石油的書籍)中石油隻是一種液體柴火且濃煙滾滾,並不實用,因為此時的石油所對應的隻是農業知識;但在現代石油化工知識以及內燃機知識、石油探測開采冶煉知識等知識係統中,石油已經成為龐大石化產業鏈的第一環。由此可證,人類所有對礦產物產的需求,無一不是被人類知識規定著的,甚至絕大多數需求直接就是被人類知識創造出來的。
還有三類特殊的自然資源,它們分別是:自然力(如農業上的光合作用、地力和風力等),陽光、空氣和水,太空星體。如何理解它們作為自然資源同人類知識之間的關係?在本書看來,自然力雖然並不依賴人類的存在而存在(即使在今天自然力也似乎並不依賴人類知識關係而存在),但自然力作為自然資源的實際價值仍然取決於人類對自然力的認識和開發能力,即自然力作為自然資源的實際價值仍然取決於人類的知識關係,仍然是被相應的知識關係規定著的。更為重要的是,今天的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力和光合條件(同時結合市場需求)來生產不同的農作物,以實現自然力(作為自然資源)價值的最大化,人類知識持續提升著自然力的生產水平和經濟價值。自然力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一部機器,一旦人類獲得了關於這部機器的知識,如何不斷提升這部機器的產能也就成了人類自己的事情,而所有這些事情都可以被理解為知識。至於陽光、空氣和水,既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產品,供我們直接消費,也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原材料,它們構成了自然力的一部分。因而陽光、空氣和水既可以作為特殊產品,其所先天包含有與人和諧的知識關係,也可以作為自然力的一部分,與人類知識發生關係。因環境汙染導致人類對陽光、空氣和水的環保需求(即潔淨的空氣和水、沒有受到汙染大氣層影響的陽光),屬於生態資源,將在下一段文字中描述。現在我們來看看太空星體。太空星體作為自然資源的價值有點特別。在遙遠的過去,太空星體作為自然資源被人化和神化為人的一部分並催生著人類關於太空星體乃至人類自身的知識(更多的是以神話故事的形式出現),養育著人類的精神理想。至於天外來客、隕石和宇宙射線等,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天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太空星體開始催生科學意義上的知識,不僅關乎外太空甚至關係到整個宇宙。直到上個世紀,太空探測衛星和人類足跡先後進入外太空,人們才係統地關注太空星體作為自然資源的價值。如果我們的眼光足夠長遠,則自然資源的三大價值類型——即土地、礦產、自然力——都可以在太空星體中被發現:首先,太空星體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新的生存空間,因而也就具有潛在的土地價值;其次,太空星體中有許多地球上稀缺的礦產,等待著人類開發利用;而利用太空中的重粒子射線培育新的農作物品種,是在利用其自然力資源且取得了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