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社會資本形態(下)(2 / 3)

資本主義的所有成功,都可以歸結為壓製貨幣資本貪婪屬性的成功,而資本主義的所有失敗,也都可以歸結為約束貨幣資本貪婪行為上的失敗。1929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是實體資本主義危機的一次總爆發。其始作俑者就是完全自由的經濟學思想,對貨幣資本過於縱容的思想。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把這次經濟危機的賬記在亞當·斯密的頭上,盡管“看不見的手”是自由經濟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國富論》的主要理論貢獻。但在《國富論》中,所有的自由經濟學觀點都是出於對新生的、也是弱小的資本主義即貨幣資本的保護。亞當·斯密沒有也不可能預見到貨幣資本社會發展到世界規模後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這已屬於馬克思們的事情),盡管他也洞察到了資本的貪婪。如果我們麵對世界規模的資本主義、且耳聞馬克思們批評之聲的時候,依然固守當初的完全自由經濟學思潮,則是對貨幣資本的一種縱容。幸好資本主義社會裏還有凱恩斯,他的宏觀控製政策最終被羅斯福政府采納。凱恩斯宏控政策的勝利,實際上是經濟學由賬房先生角色向社會管理者角色的一次回歸,也是經濟學中的“工具和諧”同“目的和諧”在實體資本主義世界裏的一次握手,更是人類經濟活動之倫理實踐本質的一次微笑。

實體資本主義還發展出了現代銀行和證券市場,這就為進入符號資本主義階段準備了在前條件。

第二節 貨幣資本(下):符號資本主義

資產證券化是符號資本主義的開始,也是貨幣資本在經濟生活中獲得進一步擴張的標誌性事件。如果將資產貨幣化視為財富的符號化,那麼資產證券化就是貨幣資本的符號化。在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資產首先被折算為等額貨幣,再將資產的幣值總額(考慮溢價因素後)除以單張證券麵額即得出證券的發行量。也就是說,證券來源於貨幣而不是相反。由實體財富到貨幣再到證券的過程,是實體財富不斷符號化的過程,證券因此成為貨幣資本的符號。財富、貨幣、證券三者之間的關係可借用下麵公式表示——

財富=知識關係;

貨幣=符號財富=符號知識關係;

證券=符號貨幣=符號(符號知識關係)

=符號(符號財富)。

所有的證券(含國債、外彙)都可以描述為貨幣資本的符號。貨幣成為財富關係符號,證券則成為符號的符號(可參閱本書第二章第三節)。但貨幣並沒有因此就放棄了自己作為社會資本的地位,因為證券最終還要兌現為貨幣,貨幣作為社會資源“一般等價物”的地位沒有被改變,證券也無法成為社會資源的“一般等價物”。兩者的區分也是很明顯的,傳統的貨幣留守在金融市場裏,證券化的資產進入資本市場。

資產證券的產生源自於資本不斷增值的要求,源自於資本的貪婪屬性。從貨幣資本的主觀動機看,資產證券要像妓女那樣出賣自己來獲得財富,通過出賣自己的增值能力實現資本的增值。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妓女,更像是投資者的長期情人(如當今社會中的“二奶”們),它在未來能為證券持有人生育“孩子”即新的財富。貨幣資本通過資產證券化將手伸向未來,通過出售自己的未來,實現自己今天的增值——這點也和“二奶”們相同。至於股市上的短期投機行為,不僅將股票的“二奶”地位貶為站街的下等妓女,還讓投資者背上了人口販子的嫌疑。

既然“符號的符號”可以透支未來財富,那就意味著還可以走得更遠:用“符號的符號的符號”去透支未來的未來,這就引發了華爾街金融創新,美國房地產次按金融產品就屬於此類創新的結果。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證券化的資本就像人的靈魂,前證券時代的它真實地與肉身融為一體。第一批證券化資本產品A被生產出來後,它開始遊離於肉體,但距離還不算太遠。但是它很快發現,借助A的升值它可以走得更遠:把A抵押給銀行或證券公司它就可以前進到B點。由A點到B點的位移就是A升值的部分,本質上屬於透支的未來財富。這一次它成功了。接下來它開始了更為瘋狂的行為,如法炮製相繼走到C點甚至D點。這時它發現,它必須持續透支未來否則就會掉進深淵:A點以後的路程對現在的它來說已經成為深淵。結果它發現,它離開真實的肉身已經很遠很遠了。

電子信息化促使證券化資本更具符號特征,該特征被稱之為“虛擬”。虛擬資本市場、虛擬金融市場乃至虛擬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兩股力量的推動下幾乎覆蓋到了全世界,符號資本主義取得了世界範圍內的勝利。符號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就是:以金融資本為基礎和出發點的符號資本成為經濟社會的主要支柱。實現資本增值的腳步從網絡化的證券市場出發就可以了,而以前是從生產車間出發的。貨幣之前的實體經濟被過於忽視了,符號化的貨幣資本已經取得了對經濟活動的統治地位。越來越龐大的符號資本家族開始讓投資者們產生了錯覺:隻要不斷生產出這些符號並讓它們升值,就是直接在生產社會財富了。市場競爭也已經演變成為資本競爭和紙牌遊戲,其本質則是財富符號之間的競爭和符號遊戲。

符號資本的誕生也是人類智慧的產物,甚至還是社會進步的結果。一是它豐富了貨幣資本的分配方式,改善了社會階層結構。因為它樂意出賣自己,所有人人都有機會;更多的人擁有貨幣資本和投資,中產階級的興起日益成為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二是它獲得了支配未來財富的自由,同時幫助發行人和持有人預支未來財富(並將其中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以加速社會的發展。三是可通過期貨對衝機製可抵消未來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有利於穩定金融體係。以上三點共同構成了符號資本的社會屬性。貪婪則是資本的私人屬性,增值是資本的本質屬性。資本的本質屬性、私人屬性和社會屬性本該和諧統一且維持在一個均衡水平上,這樣才能確保社會的持續發展。

而實際情況卻令人失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貨幣資本的集中度越來越高,貨幣資本的寡頭階層們(他們呈現為一個階層而不是個人)出現了,他們獲得了一種特殊的權力:在一定範圍內影響甚至左右符號金融產品的供求關係的權力。該權力的支配力量來自於被組織起來的寡頭貨幣資本(它們在實體經濟中被《反壟斷法》限製著,而在虛擬經濟中卻過於自由了)。實現該權力的途徑就是創新出能夠由A點到B點再到C點和D點、不斷勒索未來財富的金融產品,並與銀行、證券公司合作,將這些產品賣給持有貨幣資本的投資人。當然,他們還需要找到一個證券化資產A(如美國樓市的次按產品)作為出發點。後來他們利用貨幣資本的巨大影響力讓產品A向B點膨脹,表麵上看是A背後的實體產品(如房地產)在升值,而實際上是寡頭資本們的貪婪在膨脹。膨脹的結果就是吸引了更多的貨幣資本入場,更多的貨幣入場又造成了新一輪的膨脹。美國次按金融產品的升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房地產升值,而僅僅是次按產品的“虛脹”,屬於符號資本權力的濫用,由人的貪婪行為所致。最終的結果就是,符號資本的私人屬性吞噬了符號資本的社會屬性。表麵上是在吞噬著未來財富,實際上是在侵吞著今天的財富。

對過於貪婪的符號資本來說,知識(及信息)此時已經被俘虜並成為符號資本的幫凶。財富符號的數字增值都是通過對知識(及信息)的整合與創新實現的。越來越貪婪的金融工具,都是假借著金融知識創新的名義被先後生產出來的。財富的本質是知識,符號資本的增值同樣也是知識勞動(具體化為證券市場知識)的結果,符號資本也沒有改變勞動的知識本質。但貪婪的符號資本卻綁架了勞動知識,歪曲甚至淩辱知識。它所傳遞給市場的知識(及信息)都是被資本權力強暴過的虛假知識,即虛假的未來財富關係。不僅知識所創造的財富被資本掠奪了,就連知識本身也被符號資本篡改了,知識與貨幣資本的固有矛盾在符號資本階段被進一步激化。

被貪婪綁架了的知識幫助符號資本離開實體經濟越走越遠,一路高歌。符號資本每天都在高聲宣讀著財富增值的最新數字,憧憬著新的財富高峰,直到有一天它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已經成了孤魂野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符號資本主義危機的一次總爆發。危機是由符號資本的貪婪引起的,危機的泡沫也是由符號資本製造出來的,但導致危機爆發的力量則來源於知識,來源於知識的堅守而不是抗爭。

麵對符號資本的貪婪冒進,整個社會的知識係統隻是堅守了自己的兩個準則而已。一是貨幣知識關係,貨幣必須堅守財富符號與財富實體之間的和諧。它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波動,但必須整體和諧。二是市場知識關係,市場必須堅守供應與需求之間的整體和諧。對貨幣知識關係的堅守,決定了符號資本所尋找的證券產品A的貨幣價值不可能無限膨脹,當它在C點或D點停止前進甚或後退時,符號資本的膨脹就自行停止。對市場知識關係的堅守,導致供需關係開始在符號資本市場裏反向作用,需求不足的金融產品的價格開始往回走。金融危機由此爆發,並迅速波及全世界。

全世界都在為過於放縱符號資本的經濟政策付出代價,但這一代價又是必需的。所有財富符號畢竟都隻是符號而已,隻有各國人民的生活才是真實的。政府出手救市的行為,就是用全民資源將斷裂的符號關係硬性地“粘接”起來,以確保人民生活的穩定。至於金融市場穩定、資本市場穩定乃至實體經濟的穩定,都隻是穩定人民生活質量的手段而已。

如果說1929年的實體資本主義危機及宏觀政策,是實體資本關係的斷裂和人類知識在實體經濟中的勝利,2008年的符號資本主義危機及宏觀政策,則屬於符號資本關係的斷裂和人類知識在虛擬經濟中的勝利。先後兩次相隔八十年的經濟危機是貨幣資本同人類知識較量的兩種形式,最終都將以人類知識的全麵勝利而宣告結束。

與此同時,知識已逐步取得對社會資源的支配權。1929年以後,知識在實體經濟的工廠裏已經逐漸成為最為重要的企業資源。可以預見,2008年以後,知識也一定會在虛擬經濟的公司裏逐步成為最為重要的資源。更為重要的事實是,各國政府已經學會運用知識在實體經濟中壓製貨幣資本的貪婪。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們也必將學會運用知識在虛擬經濟中壓製貨幣資本的貪婪。貨幣資本社會必須先後經曆兩次經濟危機才會成熟,才會向知識出讓部分領地,同時也為知識資本的最終確立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