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一直關注海外漢學,有機會訪問一些海外學者,陸續整理發表了若幹篇訪談。現在終於有機會彙為一集,作為“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叢刊”之一出版,樂何如之!

重讀這些訪談,最想感謝的是這些亦師亦友的漢學家。即便在訪談結束以後,我也會不時在那些場景與時光中流連,品茗聊天,如沐春風,恰似孔子講“風乎舞雩,詠而歸”。雖然不用說“勝讀十年書”的套話,但確實,有時看似瑣碎的閑話,卻悄然滲透了這些學者深厚的學養,也透露了無限的話語機鋒,正如龔自珍詩所雲:“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投宋於庭》)陳平原說,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現代轉型,不妨有一種“聲音”的現代性。雖然他所關心的是演說,但同理以推,這些訪談或許也形塑了一種近似意義上的“現代”?比起那些高深的晦澀理論,這些回歸語言現場的活潑言論呈現出一脈更為平易近人的治學理路,同時也大大彌補了海外漢學著作的翻譯總要“遲來一步”的遺憾。更為重要的是,借著對話的形式,讓這些海外學者夫子自道、自省自察,既省卻了吾輩隔靴搔癢的揣摩猜度,也讓文化的交流走向更深一層。這些海外學者致力於異域語境中中國文學的流播,既有中學的造詣,又有西學的燭照,乾坤浩蕩,筆底澎湃,讓海外漢學的中國文學研究煥然一新,成為一道亮麗的學術風景線。

2008年,我曾將部分訪談結集為《海外漢學三家訪談》,請樂黛雲老師作序,交付出版。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三家訪談未能出版。這讓我對樂老師深懷歉疚。這次我把其他訪談與三家訪談合並成集,樂老師依然一口答應,重改序言,老師提攜後進的熱情與寬容令我感動。樂老師從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的高度,充分肯定海外漢學的學術價值,明確海外漢學在推動不同文學的多元理解與融合方麵的作用,高屋建瓴、絲絲入扣,當成為我今後研究海外漢學的重要指引。

這些訪談最早發表於《當代作家評論》、《書城》、《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渤海大學學報》、《上海文化》等刊物,謝謝朋友們的支持與厚愛。還要謝謝我的合作者,其中宇文所安的訪談是與錢錫生合作的,艾朗諾、葉凱蒂和顧彬的訪談是與餘夏雲合作的。另外四篇附錄,都是我指導博士生或碩士生所作的獨立訪談,現承蒙他們的允許,一並收入集中,以此呈現這些年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的工作概貌。可惜的是,一些曾經來訪的海外學者,比如胡誌德(Theodore D。 Huters)教授、田曉菲教授、黃英哲教授等,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做成訪談,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彌補不足,使得這份並不完備的名單變得更為充實,也讓更多的聲音參與到中國文學研究眾聲喧嘩的話語場之中。

江南三月,春和景明。這些天整理稿子,重溫訪談情景,思想的春意撲麵而來。春天真好。

季進

2011年3月於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