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2 / 3)

那麼明代大航海先進到什麼程度呢?當時鄭和麾下船有二百四十餘艘,人數有二萬七千餘人。而九十多年後葡萄牙王國的伽馬的麾下僅有四艘船隻和一百七十餘人開始了尋找印度的發現之旅。這隻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對比,至於它背後所包含的信息大家自己補腦了。“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這是因為大明王朝繼續奉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而對於葡萄牙來說即使達伽馬並沒有找到印度,他們仍然會繼續探索發現,直至找到印度,這才是本質的區別。

那麼當時文官集團的代表人物夏元吉以及劉大夏就認為大航海於國、於民無益,是一大弊政,必須廢止。這是r學的統治地位和其文化思想的大環境造成的,即使把我們現代人放到那個時代也無能為力,無法改變。更何況是那個時代在r教思想絕對統治之下。他們所代表的是當時大明王朝精英階層的主流的看法。即使是皇帝朱棣也不敢違背祖訓與整個文官集團對著幹,也是打著“皇家”的旗號,別無分號的巡弋在大洋之上,他也是試圖循序漸進改變這種思想,直至達到解除海禁的目的,雖然最終還是沒有達到目標,但不可否認朱棣的智慧和魄力以及能夠力排眾議調動龐大的國家資源造船出海的超前戰略眼光。

在朱棣死後,大明王朝的新皇帝朱高熾為了籠絡文官集團,鞏固帝位,也顧不上他爹爹的航海大業了,從善如流的接受了大臣的諫言,遵祖訓,罷航海,繼續了自掘墳墓的閉關鎖國的政策。他爺爺朱元璋的祖訓是“片板不得下海”,就讓他爹爹的大航海見鬼去吧!在帝位的誘惑之下這個孝也不那麼單純了。而鄭和卻為了我華夏的航海大業做出了最後的努力和呐喊,大概意思就是,你爺爺的國策已經過時了,你爹爹的國策才是對的,人嘛要與時俱進,不要穿新鞋走老路。大明船隊很能賺錢,他們不但能自給自足,而且還能充實大明的國庫和內庫(皇帝的小金庫),我知道和讀書人談錢很俗氣,但是這幫家夥隻算花的不算賺的,這是不對的;另外他們還很能打,不謙虛地說就是無敵於天下,雖說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禮儀之邦,做生意一貫秉承公平買賣、童叟無欺,但是如果他們敢耍花樣、欺負人,我們就打得他們滿地找牙,乖乖聽話;我大明有萬裏海疆,絕不能棄之不顧,若是有他國有為之君奪取南洋,則我華夏危矣……從鄭和的言辭當中不難發現,伯樂(朱棣)和千裏馬(鄭和)已經是我華夏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了,而且船隊的作用以後可用作經商和征服異國,話已經說的這麼清楚明白了,結果仍然是無法改變,無法挽回。於是先皇帝朱棣已經搞了二十餘年的航海大業毀於一旦……

與明朝同時期的彈丸之地的葡萄牙亨利王子,是位“從未遠航的航海家”,但他通過資助及派遣探險船隊、建立航海學院、建立觀象台及圖書館收集各種航海數據資料及地圖、建造100噸以上的船隻免費提供木材、所有需要進口的船隻配件全部免稅、設計並建造了適合長期遠洋探險在逆風時仍可航行的多桅三角帆船,經典的卡拉維爾帆船就是由此演變而來……毫不誇張地說是他開啟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這位異常虔誠的jdj徒把一生都奉獻給教會和葡萄牙的航海大業,他秉承教義,嚴格律己,生活儉樸,終身未娶,卻也同時開啟了歐洲的殖民擴張和奴隸貿易。這是什麼?一個不為名,不為利,不為美色所動的葡萄牙的國士無雙同時又是我們所說的罪惡之徒。

那麼朱棣和鄭和所發起和主導的大航海又是什麼?看看r教的精英們的分析和評價;首先,因為朱棣的皇位是從建文帝朱允炆那裏搶來的,而據傳朱允炆未亡出逃入海,朱棣非常害怕朱允炆在海外的某個荒島上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有朝一日登高一呼,天下響應,烽煙四起,推翻他這個非正統的皇帝。所以我們先假設朱允炆已死,按照r學的主辱臣死這個邏輯,那麼朱允炆這一係的大臣都應當去追隨朱允炆而去,而朱棣屬於謀逆篡位,按照r教的邏輯這是不忠,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但事實上大多數都投降了,繼續為朱棣打工,可是總要給投降找個理由吧,那就是朱允炆還沒未死這個理由最為充分,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是傳位於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所以朱允炆代表的是正統,隻要正統仍在,大家就有理由保存實力,蟄伏待機,可以曲線救國嘛,因此即使朱允炆就是真的死了也被他們說活了,所以不必再分析朱允炆是死了還是活著了,因為他必須活著。由此便引出了朱棣違背祖訓造船出海派鄭和率領船隊四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的故事,因為朱棣害怕由於r教正統學說而引起的推翻他的皇位的戰爭。其次,大明一年的財政收入隻有白銀幾百萬兩,造船下海花費白銀數千萬兩,給大明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如果不算收入隻算支出的話這確實是一大弊政,問題是鄭和的船隊賺了多少錢翻遍史書也找不到隻字片語,是修史的r學精英們選擇性忽視了還是朱棣和鄭和是個傻缺,幾百艘滿載茶葉、絲綢、瓷器的船隻,去的時侯全部送人,而回國的時候全部空倉?就算是朱棣和鄭和是傻缺不懂賺錢,那麼永樂年間營造新都北京城、五征漠北、南征安南、東征日本、修永樂大典、修長城、修武當山、疏通大運河、建大報恩寺、建新明陵、再加上造船出海……以上工程皆耗銀數百萬乃至於數千萬兩,僅憑大明的那一點稅收是根本無法支撐永樂一朝如此龐大的支出,即沒有加稅也沒有外快,試問這些錢是從哪裏來的?第三,“萬國來朝”是朱棣的麵子工程,所以他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薄來厚往使政府財政每年額外支出幾百萬兩白銀,也不知道這錢從哪來的?第四,鄭和除了尋找朱允炆之外,四處搜羅奇珍異寶取悅朱棣,以獲得皇帝的恩寵。第五,還是好大喜功,鄭和率領船隊四處耀武揚威,炫富、炫武,做海洋警察,沒事找事的管閑事,實在是有違以德服人的做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