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你所要求在琉球移種甘蔗,辦製糖作坊,今後這種小事今後無需稟告朕,所需一切你自與王忠辦理即可,對各地因地域不同而需興辦的各種特產作坊這是貿易的自我補充,有利於賺取更多的利潤,朕知道了。
關於海外用人除了朝鮮需朕知道之外,其他你自己酌情辦理無需請旨,另外在用人上不可過於節約,有些錢是必須要花的,如此朝鮮方可快速運轉起來。
朕會督促山東各府近快在流民中招募丁勇,送至太倉訓練。同時會令工部加緊造船,盡快補充你所需的船隻數量。
行於海上,天有不測風雲,一切小心從事。
王文樂看到這封信以後心想薑還是老的辣,比他想的全麵周到多了,對於用人之道就不說了,永樂若不是禦人有術,任憑他本事通天也不可能有今天這個局麵,單一個琉球的中轉作用僅憑書信和地圖他就能審時度勢利用的如此淋漓盡致,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
在沒有和日本直連貿易之前,最好的中轉之地就是這琉球,對他而言即使之後他站穩了腳跟,選琉球聯通朝鮮,日本各國也是最佳的選擇,等朱棣走後也許就隻能從大明走私了……
而小琉球發展起來尚需時日,瓊州府既然朱棣看到了移民的價值,讓大明有個流民遷徙之地也是好事,這樣可以減緩人口過於集中的地方遇災年的糧食緊缺問題,有了朱棣這麼做,後麵自有人仿效。
於是他便開始著手準備去琉球王國事宜,他交代隻帶兩船貨物,剩下全部帶甘蔗種苗和糧食,按一石米兩畝甘蔗苗配比裝滿剩下的船隻。然後尋找製糖方麵的工匠和建築工匠一起去琉球。朝鮮不著急過去了,總要給人家金永燦一點時間,沒個把月這個圖紙出不來。
下來就是朝鮮的駐軍和貿易人選,他把趙剛和周書吏喚來之後便詢問人手問題,趙剛認為目前隻要有一隊人馬去朝鮮即可,可以讓孫康負責這條航路,然後再帶幾個有潛質的培養,待需要駐軍時再調派人手確定人選,周書吏以為然,可先將此次去朝鮮的人員分成一半,然後再把它培養的人員補充進去,另一半再補充一些人員便可出使琉球王國。
王文樂便同意了他們的建議,同時告訴趙剛留夠訓練的教官,很快就會有萬餘新兵陸續抵達,咱們要嚴格訓練,新兵必須經曆三個月的訓練合格方可錄用,其次是周書吏也大量征召這種人手,凡是訓練合格的現在雖然是用工,但很快在合適的時候他們就會改變身份成為為官吏,這個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另外咱們招收的人手都要出去,所以讓他們不用擔心,咱們興建設施的時候已經把這個考慮進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居所,按五口之家的標準設計的,因此大家不必擔心這些衣食住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