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趙剛去找錦衣衛,周書吏去找東廠,從下一趟去朝鮮開始,讓他們派人隨船,咱們所作所為讓他們知道是好事,皇上就可以隨時知道朝鮮這條航線的所有事情,待咱們把琉球王國的事兒辦妥,他們同樣也要派人跟隨,隻有這樣大家都舒服,別以為這是皇上不信任咱們,若是不信任這事兒從一開始就不會有,本官和各位也不會認識。別的本官不清楚,但給永樂皇帝辦差,隻要盡心盡力,有了他們在皇上反倒能及早獲知咱們都幹了哪些事,比咱們遞折子快多了,除非心裏有鬼才懼怕這種東西,否則有和沒有豈不是一樣的做事,因此諸位告知屬下咱們幹咱們的,他們幹他們的互不幹擾就行了。
趙剛和周書吏本來就是錦衣衛出身當然知道這裏麵的門道,錦衣衛打探各自消息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該聽的、不該聽的隻要聽到就要上報,這是沒辦法的事情,皇上想知道,就這麼簡單。既然如此就要讓皇上知道,即使放在現代各種情報也是要收集的,更何況是在那個信息及其不發達的時代。
王文樂便想起了大師姐要他帶著她們出去轉轉,一想起這個他就頭疼,和女人出去麻煩,但是他真的惹不起穎兒,再說了手頭這些事也沒忙完……他突然計上心來,有了。
趙千戶和周書吏,本官妹妹你們都見過了,本官公務繁忙,不如就有勞二位的夫人帶著她們在這太倉轉一轉,如何?
對他二人來說當然沒有問題了,這種事直屬上官之請是求之不得的。兩位忙答應下來就告辭了。
他現在沒有以前那麼自由了,一切居中調度,事情自有下麵人去做,偶爾去看看沒問題,要是經常去會幹擾屬下們正常的工作,要想把握一個度可不容易,手裏公文還有很多沒看完,先把公文都處理完再說,轉還是要轉的。
其實這些公文已經全部經手底下的人全部都處理過了,隻是決定權在他手裏,他的要求是首先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壓住不報,能處理的寫上處理意見,不能處理的就直接上報,其次是處理意見要詳實以供上一級參考是否采納,如此再到他手裏就已經很詳實了,倒不是他懶,用專業的人來幹專業的事,隻要不是庸才就一定比他這個外行強,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中間出現一些小細節問題隻用不影響整體目標,他就全過了,畢竟對於處理事情來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這一說,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不同,隻要方向對了就行了。
比如說船舶署的這份公文就很有意思,是關於貨船的使用年限問題,負責預算的要求船隻使用年限五年就可以換造新船,理由是船隻越造越大,五年絕對可以換新船,而且還可以節約資金,最重要的加大船隻以後可以運載更多的貨物,而人手又沒增加幾個,經過計算,五年換一次大船,就是最省錢也最賺錢的方案,就按去朝鮮王國每次五條船,每船兩百石計,每次可運一千石,現在正研究造四百石的貨船,幾年後這兩百石的貨船就全部淘汰了,因此主要部位用好料就行了,不需要年限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