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2 / 2)

而負責造船的船匠認為這是浪費,隻要有材料、有圖紙、有工匠造船其實很快,但實際上造船要從無到有時間就長了,首先是船隻加大不是簡單的放大就行了,要重新建模,考慮材料的強度是不是符合要求,船隻出來之後僅試航沒有一兩年的時間就看不出什麼,然後發現問題再進行改進,等真正定了要批量建造,僅準備材料就需要兩年,如此一來五年其實時間非常緊張,因此船隻用五年是看似節約,實際是浪費,再者淘汰下來的船隻可以它用,並不會真正浪費,所以船隻使用年限應該是越長越好。

這種情況兩方出發點都是好的,船肯定是越造越大,隻要淘汰速度會很快,工匠和銀子隻要充足,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而船的使用時間就變成了一個爭論的焦點,但總體來看這塊的投入是相當大的,近幾年能達到收支平衡狀態就很不錯了,因此節約成本耐久性不足,耐久性好成本又要加大。於是他批示兩方以十年內不淘汰船隻為準重新核算一個標準,並命海外貿易署及時提供每個貨物飽和量給船隻調撥屬,再由其提供所需船隻的最大容量供船舶屬參考。

這四處聯動的好處是目前對他來說尚屬於壟斷階段,除了走私之外,隻有他可以供貨,所以他沒有必要對某個港口進行傾銷,保證利潤才是關鍵,說白了他手裏這點貨要是多幾個港口還不夠分的,幹嘛要降低利潤出貨呢?所以照此算來船隻大小搭配滿足一定的出貨量就可以了,因此並非船隻越大越好,主要是看這個港口的貨物飽和量。當然大船的研製是必須進行的,這是一個衡量航海大國的一個重要標準,造大船和小船完全是兩回事,技術不過關大船出海基本都是沉沒的下場,船隻越大所付出的研究時間就越多,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還需要一代或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功,但畢竟大明有兩千料以上的大船供參考,雖然不多但已是當時最先進的造船技術了,隻不過他的要求就是要把戰船與貨船和快船分開,各自發揮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綜合性強,綜合性船隻幹的事都比較雜,但不會發揮出船隻的最佳性能,因此目前來說為了船隻調撥的效率,分開最好,當然目前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炮船和貨船的建造上,快船目前暫時隻研究出樣船試航並少量建造隻是為了提供數據給研製部門提供可參考的信息進行改進。想到這他寫上,不可追求時間而減少測試環節,船隻出海就無所依托,需謹慎再謹慎,他可以等,切記質量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