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1 / 2)

船行大海波瀾無驚,也許是在得知最近有幾支海盜被消滅以後海盜已經開始收斂了,因為這出去搶劫的海盜無一生還這就讓很費解了,什麼時候讓他們追著滿地跑的明軍或朝鮮軍變得這麼強悍了,尤其是聽說仁川一戰千餘人居然被全殲,海盜們開始害怕了。

大琉球共有三國,從北向南依次為北山國、中山國、南山國,三國皆向大明進貢稱臣,並都得到了朱元璋冊封,但明朝並不插手其國內的事務,說白了就是隻要你們眼裏有大明這個皇帝,你們國內的事隨便你們自己玩。說起來是給予了很大的自由,但反過來說也就是大明沒有盡到當大哥的責任,小弟們國內再亂也跟大明沒關係,隻要來進貢稱臣大明才不管這些閑事呢。

永樂十四年的時候中山國滅了北山國,但之後中山國內一戰在戰亂之中,除了首裏較為平靜以外,其它地方完全在失控當中,因為戰爭使本來糧食匱乏的琉球徹底失去穩定的基礎,說白了就是饑民造反此起彼伏,合起夥來搶糧食求生。

當船隊抵達首裏時琉球王子尚巴誌率領眾臣親自到海邊迎接,其實琉球就是這尚巴誌起兵造反打下來的,隻不過其父在琉球德高望重,聲望顯赫,因此尚巴誌請其父做了國王,他做王子代父攝政。這也算是琉球的最高歡迎禮節了。

在跪聽了大明永樂皇帝的聖旨後,尚巴誌喜出望外,通商就不必說了,琉球就靠通商才能活得滋潤,其次是大明駐軍真是他娘的太好了也不知道當時琉球的國罵怎麼說,所以就用了大明的國罵來代替。

這裏要大概說明一下關於琉球戰爭的規模,大明家大業大凡是要用兵動輒就是十萬、二十萬起步,所以對習慣了這種數字的人來說幾千人馬就是毛毛雨。而琉球呢,一次小規模戰爭,雙方規模是幾十人,中等規模一百餘人,大規模幾百人。而國戰就是一千餘人左右,這就是傾國之兵了,基本上除了國戰其戰爭規模大致相當於大明村裏械鬥的基別。

至於大明窺視琉球國王的王位還不如在大明窺視一個知縣劃來,大家夥兒心安了,尚巴誌從沒這樣想過,他隻是想有大明的駐軍在此他就可以騰出兵力去穩定國內局勢了,於是他就請咱們的王欽差回王宮慢慢細談。

尚巴誌便開門見山詢問他這次大明準備在琉球駐紮多少軍隊。

他回道,此次先派兩千人,一千人護航,一千人護港。

於是尚巴誌請求這一千人滬港的明軍能否將首裏整個協防了,實不相瞞目前國內動蕩,由於兵力不足,無法平判,若是大明能幫忙協防首裏他就可以調出軍隊去平叛了。

他說,王子不必擔心,這次大明願意幫助琉球平叛,大王隻需派出百人小隊當作向導,本使在此保證派出一千人來平叛,我大明永樂皇帝知琉球出現如此之亂也不願見百姓始終活著水深火熱當中,因此命本使前來平判。待琉球太平之後便再離開,明日準備一日,後日一早便可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