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2 / 2)

尚巴誌大喜過望道,多謝天使,隻是天使莫怪琉球國小貧瘠,這糧食……

王子不必擔心,本使船隊帶有糧食,另外我大明的永樂皇帝在此興辦一所兩千人的學堂以教化百姓……

除此之外本使還帶來了一種農作物叫做甘蔗,征召琉球百姓種植,每畝可換一石口糧,如此一來每家每戶種上幾畝就可以換購幾石口糧,每次本使的船隊過來必是糧食與甘蔗苗,貨物反倒暫時不多,根據琉球也就萬戶的狀況,每戶種上十畝,十萬畝甘蔗田應該可以大大改善百姓口糧不足的問題,其次是興建碼頭,營房還有作坊,所需工匠我大明皆支付口糧作為工錢,百姓隻要有錢糧,生活穩定之後必大大減少作亂的情況。

於是在咱們的王天使打開一個一個禮包之後,尚巴誌的是驚喜不斷,連連稱謝,自是設宴盛情款待不提。

琉球地狹人稀糧食尚不能自給自足,百姓一直處於半饑餓狀態,這是其地理位置決定的,不是琉球的百姓懶惰,而是這土地不適合種糧食,但適合種甘蔗,所以他就提出用糧食換種甘蔗,每年用十畝甘蔗換取十石口糧,再加上自己其餘土地的收成完成可以自給自足了。

而他通過甘蔗製糖也可以獲取不菲的利潤,一畝的的成本一石口糧,永樂是米一石不足三錢銀子,加上運輸成本和甘蔗苗成本為一兩銀子,而甘蔗畝產五萬到十萬斤,最低兩千斤甘蔗出一百斤糖,再按最低畝產五萬斤甘蔗算,再算上工藝的浪費按畝產最低出糖兩千斤算,大明糖價零售每斤六分銀,但運到了日本零售每斤六錢銀,兩千斤白糖運到日本按五錢銀批發就是一千兩。如此僅供應日本和朝鮮兩國的白糖每年獲利百萬兩根本不是問題。至於十萬畝甘蔗田那是個目標,需要時間去慢慢開辟耕地,待產量提高以後白糖的價格就會降下來,如此一來經琉球就可以壟斷朝鮮和日本的白糖市場,然後多餘的產量向南再輸送至南洋諸國。

這樣成為製糖基地之後,琉球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並完全可以養一支防禦國土的軍隊,而且還有盈餘,至於糧食問題,一旦出糖,糧食就可以從進口糖的國家直接采購糧食回國,通過建立儲備糧庫就可以徹底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那麼此時琉球的價值也就真正體現出來了。

在要來琉球地圖之後咱們的王欽差便召集趙剛等武將給他們限一個月的時間消滅境內全部叛亂。諸將們都撇了撇嘴心道,巴掌大的地方和大明比起來就是兩到三個縣這麼大,人口總共不到十萬,總共加起來就幾千亂民,再問他們所用的武器,更是昏倒一片,大多數用的都是棍棒,唯一的鐵質武器就是鋤頭,就這還用一個月,還給了他們二十門小型加農炮,有這個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