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幼兒數感的培養
幼教天地
作者:左春香
摘 要: 幼兒最喜歡動手,通過動手活動學習,是幼兒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操作法是幫助幼兒形成數感的極重要的教學法。遊戲是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滿喜悅的活動,是學習中非常有效的方法。遊戲中最能表現幼兒的個性和創造性,應充分利用遊戲的手段,幫助幼兒建立數感。
關鍵詞: 幼兒教育 數感 培養方式
幼兒數感是由幼兒自身的數學經驗發展出來的一套認知結構,是幼兒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數感教育”是指培養幼兒從小具有對周圍事物,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從而激起對數學的興趣及對數學的熱愛。這樣到了小學,才不會害怕數學,才有可能學好數學,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數學素養,適應高科技的挑戰。如何培養幼兒的“數感”呢?我認為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能力進行。由於教學是反映客觀世界中事物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因此既有抽象性又有現實性。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性、形象性,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動作思維,年齡越小越明顯。這就決定了進行數感教育時,應當采取如下的恰當措施方可奏效。
一、參觀法
“數感教育”應從幼兒入園時開展。幼兒剛入園時,對園內一切都感新鮮,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時抓緊進行數感培養,十分有利。具體做法是在帶領幼兒參觀校園時,一邊觀察一邊數數。這裏有一棵樹,三棵樹……或一分花、二盆花……;那裏有一間教室、二間教室……或一間教室裏有一張桌子、兩張桌子等。把周圍事物數量化,最好預先創設這種數量化的情境,據說外國一些幼兒園就是如此做的。前國際數學教育委主席,已故著名數學家弗羅登塔爾創導的“數學教育數學化”思想的第一步要求,就是要求教師創設數學化情境,引導兒童觀察、體驗事物的數學意義,特別是教者有心,學者無意,在“此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中學習效果更佳。
二、演示法
由於幼兒缺少生活經驗,同時無法參觀,因此教學時應運用實物、圖畫等材料向幼兒演示。如數的守恒與可逆這兩個概念十分重要,心理學家皮亞傑稱它們為兒童智力水平的標誌之一。幼兒缺少這方麵的實際體驗,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向全班幼兒進行演示,邊演邊講:看老師把5根小棒分成2堆,一堆是2根,另一堆應當是幾根?再把二堆合起來成了幾根。老師把5根小棒散開放,小棒占的地方大起來,根數有沒有多起來?等等。也可演示皮亞傑守恒實驗,用形狀不同體積相等的玻璃杯和紅墨水,向幼兒演示。把杯口大而矮的一杯紅墨水倒入杯口小而高的杯內問幼兒紅墨水有沒有多起來?這時幼兒非常感興趣,不知不覺地培養等積變形的守恒感。
三、操作法
幼兒最喜歡動手,通過動手活動進行學習,是幼兒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操作法是幫助幼兒形成數感的極重要的教學法。學習數序時可以讓幼兒自己擺學具,如豆子、小棒、算盤子等;學習數的組成和分解時,可讓他們用塑料片之類進行拆、拚等。通過實際操作,體驗到一個數可以分成幾個比它小的數,這幾個小的數又可合成一個較大的數(原數),從而積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相加關係和互補關係的感性經驗。值得一提的是,幼兒的雙手是個“寶”,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手指與大腦聯係最密切,腦指揮手,手教會腦,“智慧之花開在指尖上”(蘇霍姆林斯基語)。因此讓幼兒多動手可以使幼兒聰明起來,且越是智力遲鈍的幼兒,越是要多讓他動手。另外,十個手指是幼兒隨身攜帶的計數器,可充分利用十個手指數數和計算,不讓幼兒利用手指數數和計算是不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