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比較法
比較是使幼兒增強數感的有效方法,如要使幼兒認識8比7大1,就可用實物或圖畫進行比較,看一看究竟誰多?多多少?教師可用彩色粉筆畫紅色的正方形,黑色的三角形,進行比較。也可讓幼兒自己用學具(或玩具)擺弄,然後概括出8比7多1,7比8少1;7在8的前麵,8在7的後麵;比7多1的是8,比8少1的是7等。通過直觀演示和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使幼兒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用數學語言進行概括,也就是用“詞”給表象定影,幫助記憶。如果在演示和操作後,讓幼兒合上眼睛想一想剛才的演示和操作過程與結果,就能使表象更清晰穩固,容易再現。
五、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滿喜悅的活動,是學習中非常有效的方法。遊戲中最能表現出幼兒的個性和創造性,應充分利用遊戲的手段,幫助幼兒建立數感。如玩“食堂”遊戲,可讓一個幼兒扮采購員買蘿卜、青菜、青瓜、魚、蛋、雞等,叫其他幼兒驗收說出來,看誰說對它們的數量。又如玩“飯廳服務員”遊戲,一個幼兒扮服務員,在桌上放好8隻飯碗、8雙筷子、6瓶飲料、4瓶酒、5碗小菜、一盆湯等,讓其他幼兒說出它們各自的數量。“送信”遊戲,黑板前麵放著每戶人家的信袋,信袋上寫著1、2、3……幼兒手中各拿著1至10的數字信封,分別插在應放的信箱上。這種遊戲可分組競賽,看哪一組先送完。可以由一個小朋友報題,其他幼兒搶答,看誰先答出;先答出的學生獲命題權,也報一題,其他幼兒搶答。如此下去,幼兒都很感興趣,不知不覺地培養幼兒的計數、語言、想象能力,發展思維敏捷性等良好的智力品質。
六、生活法
我們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數感,就要讓孩子體會到:我用我學的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家長要在生活中不斷挖掘數學實例,如吃飯時有幾個人,讓孩子根據人數準備碗和筷子;在外出時讓孩子數身邊的小汽車、大樹,比一比( )比( )多(或少)。這樣他們對數就會越來越敏感,數感就會逐步建立,不但消除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鴻溝,而且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用多種方法培養幼兒的數感,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們應想方設法地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從小培養幼兒熱愛數學的感情。“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熱愛了才會努力學習,克服困難,才能堅持下去。這是幼兒學數學的根本目的。我認為幼兒學習數學,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認數和計算,更重要的是培養對數學的興趣,並在認數和計算過程中培養數感。這是培養數學素養的奠基石,在教學中務必重視。
參考文獻:
[1]劉雲豔,高健.4-5歲幼兒感數能力的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10(04).
[2]有關幼兒數能力研究資料三則[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