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聚變時代 怡亞通的“鏈式進攻”
封麵
作者:舒秀輝
“從供應鏈角度來說,不管是品牌商、經銷商,還是終端賣場,整個供應鏈的協同都是類似的,誰能獲得消費者認可,誰就能贏得這個市場。行業發展必然的趨勢在於不斷整合,整合是這個行業的結局,也是一個新的開始。現在所有大企業都在整合,終端在整合,代理商也會如此。”2013年7月23日,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國輝在2013(第六屆)中國化妝品大會上提及的這一觀點,並未在上千位參會嘉賓中產生多少波瀾,因為大多數業內人士對眼前這位方頭大耳、笑容可掬的演講嘉賓不甚了解,而對“供應鏈”三字的理解可能也僅停留在字麵上。
但怡亞通後來證明了,已有17年發展曆史的它並不是這個行業的匆匆過客:
2013年8月8日,怡亞通正式與廣西大澤聯合商業有限公司(歐萊雅、資生堂係代理)達成合作,宣布出資3000萬元收購大澤60%的股份;
2014年7月1日,怡亞通再度出手,注資廣西另一代理巨頭——廣西科桂貿易有限責任公司(資生堂係代理),同時成立廣西怡桂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總共3300萬元分別持有兩家公司60%的股份。
當怡亞通完成對廣西市場的布局後,我們才回過神來重新審視這個“全國第一家上市的供應鏈公司”,原來,它早已經在行業內布局,並且入局很深。
其實早在2011年4月,怡亞通就全資收購了濟南方圓洗滌化妝用品有限公司(強生、聯合利華係代理)。
而去年,在與廣西大澤“聯姻”2個月後的10月8日,怡亞通對山西馨德貿易有限公司(聯合利華係代理)戰略注資3000萬,控股60%。
今年,入股廣西科桂後不久,怡亞通又以2400萬對大連寶利劼貿易有限公司(寶潔、聯合利華係代理)控股60%。
不難發現,怡亞通正在對區域性化妝品代理巨頭進行聚合,而且動作越來越頻密。可能對於不熟悉怡亞通的人而言,這樣一家“沒有產品、不打品牌、更無銷售”的供應鏈公司的布局是令人費解的。更何況,連周國輝自己都坦言“不懂化妝品領域,是門外漢”。
但實際上,懂不懂化妝品並不妨礙周國輝對怡亞通進行角色定位。
“我隻知道怡亞通要做平台,化妝品、食品、母嬰、酒飲等我都不懂,我把這個平台搭建起來,讓這些行業在這個平台上共享,就必須要有行業裏的精英來加盟怡亞通。”在我們和周國輝的交流中,“平台”二字的提及率達到了51次。
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什麼才是平台?怡亞通的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怡亞通會進入化妝品行業?怡亞通是行業“入侵者”嗎?
這些,並不是能夠簡單解答的問題。
怡亞通的“高速公路”平台
什麼是供應鏈?
通俗點說,一件商品從製訂生產計劃,到采購、生產,再到運輸、倉儲、配送,要經過若幹流程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這其中又貫穿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商流等一係列業務及資源流向,於是,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到製造中間產品、最終產品,最後到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供應鏈條。
過去,供應鏈條裏的各個環節都由企業自己完成,而隨著社會分工的愈加精細化,“專業人做專業事”的供應鏈服務企業就應運而生了。
那麼,作為供應鏈服務企業的怡亞通的商業模式又是什麼?
“一個企業,它的供應鏈上有很多對外的環節,如果有十個環節,垂直一體化的公司就在內部成立十個部門或公司,而怡亞通把這十個環節的操作集中到自己的平台上來,讓客戶把原來內部的一些職能外包給我們來做,讓它更集中於產品設計與研發、市場銷售與采購等核心業務。”這是周國輝曾經在接受《創業家》采訪時對怡亞通模式的解讀。
實際上,周國輝在1997年創立的深圳市怡亞通商貿有限公司(怡亞通前身)主營業務是在中港兩地為客戶采購電子元件。2003年,全球著名的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思科(Cisco)在中國招標,希望把分銷執行業務外包給一家企業,怡亞通由於具備IT係統建設經驗,能夠很好地滿足思科在物流、商流等各方麵的要求,從而被思科相中,由此正式轉型為供應鏈服務企業,主營業務也轉為廣度供應鏈服務(注:即生產型供應鏈服務,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的供應鏈全程運作,包括物流、訂單、商務、結算等),為眾多跨國企業提供進出口加物流的分銷服務。
2009年,怡亞通拓寬了供應鏈服務範圍,從單一的以電子產業為主的廣度供應鏈服務擴展到快消品領域的深度供應鏈服務(亦稱為流通消費型供應鏈服務)。如今,怡亞通的供應鏈服務已發展成為廣度供應鏈服務、深度供應鏈服務、全球采購與產品整合供應鏈服務以及供應鏈金融服務四大板塊。
但是,當人們看到怡亞通涉足了IT、醫療、化工、化妝品、酒飲等諸多行業,並涉足金融領域(2012年怡亞通分別成立了宇商資產管理公司和宇商融資租賃公司,2013年怡亞通在贛州市投資人民幣2億元設立了網絡小額貸款公司,2013年怡亞通的小貸業務收入達到10874萬元,毛利為8992萬元,毛利率則達到了82.69%),可能又有人質疑:怡亞通真的隻專注於供應鏈服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