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張超上書(1 / 2)

張超猜的沒錯,當他深入了解戶部之後,就發現這個帝國的中樞財經機構,本質就是一個大會計,控製在戶部的財源少的可憐。怪不得他弄來幾十萬錢糧被認為是一等一的理政能手,因為他以一人之力給戶部增加了將近一成的收入,有利的支撐著帝國的運轉,這樣的人皇帝能不當他是寶貝嗎?

明朝的財政簡單來說就是亂,真亂,亂的離譜。要收稅,首先要有個標的物,在今天,是人民幣這種貨幣,頂多加一個糧食的統購統銷,但是在明代是實物,就是你生產什麼國家就收什麼,水稻,小麥,布匹,棉花,木材,絲綢,紙張,木炭,凡是你能想到的啥都有。

這些東西收上來之後,還不是一家管理,戶部一塊,兵部一塊,工部一塊,皇帝一塊,另外南京還有一套班子管理,這是中央層次。到了地方,地方官手裏也有一部分財源。

如此一來,中央戶部大約控製了12%左右的財源,依靠這個財源在國初是足夠支撐國家用度的。

但是承平日久,首先就是可以征收的稅源大大減少,因為土地人口被既得利益者隱藏了,比起冰冰這樣的陰陽合同在那個時代屬於高檔次操作,壓根沒有必要性,明代直接就是投充,合理合法,十分的光明正大。

其次官僚集團開始膨脹,說白了吃閑飯的人越來越多。最麻煩的是,朝廷要養著很多藩王,而且待遇超好,為了多騙些財富,王爺們拚命的生孩子,這樣國家的負擔就不斷增加。

還有一個大問題,軍隊的花費越來越多,國初依靠屯田能解決的軍糧問題,此時根本辦不到了,必須中央提供大量錢糧供應九邊。要知道幾十萬大軍從嘉峪關一直延伸到遼東,幾千裏防線,一字擺開,那需要的錢糧就是天文數字。

如此一來,帝國戶部就根本吃不消,無論怎麼寅吃卯糧,怎麼拆東牆補西牆都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明朝的戶部尚書動輒得咎,屬於最悲催的部堂,與禮部大宗伯,吏部天官比較起來,想想都是淚呀。

過了十天,李敏葉琪就把張超迫不及待的叫了過來,問問他這段時間觀政有什麼感受。

張超首先給兩位堂官深施一禮,“李部堂,葉侍郎,給朝廷當家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

張超這句話一出口,兩位老官爺也想哭呀。隻有善於理財的人才能理解對方,李敏歲數大了,就抹了抹眼睛,

“子超,你如此一說,老夫也欣慰呀,戶部確實難為,要不然聖上也不會讓你這麼快就過來觀政,你這段時間可有什麼收獲?”

“下官粗略理了理戶部的事務,覺得首先就是減少繳稅的品種,別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收上來,然後很多又用不上,隻能丟在府庫之中發黴,這樣浪費太嚴重了。”

李敏來了興趣,“你具體說一說?”

張超就開始仔細的介紹起他初步的改良計劃,就是增加折色。糧食布匹這樣的生活必需品還繼續維持不變,但是其他比如棉花木炭紙張這些亂七八糟的統一折成白銀,國家需要直接從商人那裏買就是。

事實上在中央太倉庫和內承運庫儲藏的是奢侈品和大宗物品,但是在地方官府連筆墨紙硯桌椅都要老百姓提供,這也太離譜了,於是就搞出了種種弊病。

所以幹脆張超建議中央和地方這些開支直接收銀子得了,這樣官府方便,商人同樣開心,老百姓也許就不是那麼開心了,但誰顧得上他們。

而且如果朝廷有需要,讓相關部門列出預算,可以經過戶部審核後撥付給他們錢糧,讓他們自己處置。如此一來,可以增加國家的貨幣收入,另外萬一遇到急事,也方便周轉騰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