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甲骨文的意義(1 / 2)

張超送走孫總辦後,繼續與徐溥一起整理,他們就快整理好了,張超此時有些焦慮的問徐溥,“閣老,我們這本運河談刊印,士林將是什麼反應?”

徐溥笑著反問道,“子卓,你以為士林該如何看?”

張超有些不自信的說道,“學生不求讚同,隻求天下人遇到問題時能換一個思路思考,也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徐溥微笑不語,這個年輕人也許不知道他到底說了什麼,可是徐溥卻是清清楚楚。

這次回鄉,徐溥是非常失意的,作為一個讀書人,離宰執天下隻有一步之遙,他止步於此,可以說是抱憾終身。

作為注定要載入史冊的政治人物,基本都會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可是現在,萬弘璧的汙蔑讓徐溥的立德有了一個永遠洗刷不去的汙點;至於立功,徐溥自知也說不上什麼;

至於立言,徐溥也隻能搖搖頭,他畢竟不是謝鐸,可以安心治學。徐溥也不知道,在未來本朝的國史將會如何記載他這位铩羽而歸的閣老,也許是平庸吧。

這一次他跟張超同行,他的本意就是想好好觀察一下這個讀書人中的異類,可是徐溥萬萬沒有想到張超給了他這麼大的驚喜。

通過與張超的辯論,徐溥發現張超竟然有一套相當成熟的治國理念,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套理念已經上升到了理論的層次,也就是說張超這個不到三十的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道。

盡管與張超的道不同,徐溥發現卻兩人可以謀,大道三千,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追求大同世界。那他何不將張超的理論與聖學融合起來,與此相比,官場的一時得失算得了什麼。

張超這樣的奇才也許哪一天就會陪祭孔聖,徐溥想起自己當初的擔心,就會搖頭苦笑,真是有眼無珠呀!

重新找到人生目標的徐溥滿腔熱情的投入到校訂整理中,等第一稿整理好之後,徐溥有些遺憾的說道,

“時間還是太短呀,很多東西還是沒有說清楚。幸好子卓在蘇州為官,老夫歸鄉後離你不遠,你可常常來看望老夫,若無空暇,亦可書信來往。”

因為永樂大典的出版需要,規模擴張了無數倍的濟世書社,隻用了兩三天就印刷出了這本運河談,刊印天下。

南京的大佬們第一時間就拿到了這本書,此時已經準備退休的潘尚書仔細閱讀了一遍,怎麼也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自理學之後,儒學的又一場思想大變革開始了。

他這時才明白為什麼徐溥會什麼都不顧忌,與張超在一起閉關一個多月,換成是任何一個飽學鴻儒也會如此做。

潘尚書甚至想把張超抓起來好好打一頓,他輔導了張超幾個月,可是張超這三篇策論為什麼不獻出來,反而獻給了思想有些古板的徐溥,真是明珠暗投呀。

潘尚書知道,從今往後,張超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奸滑的小兒,而是大明數一數二的思想家,天下士林將不得不以國士待之。

潘尚書又讀了幾遍,這時拿起筆,給福建同鄉彭侍郎寫了一封信,然後又附上這本書,讓他好好讀一讀,任何一個為官的人都要好好讀一讀。然後是第二封信,第三封,……

潘尚書這麼做,其他的高官也同樣這麼做,很快,張超和徐溥這一本書就流傳於天下,宮中也不例外。

弘治皇帝拿到之後,仔細閱讀了一番,很多他原來模模糊糊的地方陡然清晰了不少,原來天下大事還可以這麼分析,真是長見識了。

此時他已經收到徐溥讓謝遷轉送過來的密折,他甚至有些顫抖的問覃昌,“沒想到牛痘和黃連素救人無數的同時,也會帶來這樣大的麻煩,朕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