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致仕(1 / 2)

由於內閣堅決拒絕票擬,所以正德到了最後發出了中旨,麵對這樣決絕的皇帝,大家夥能有什麼辦法?

當然辦法總是有的,如果張超追加一份兵部的命令,告訴收到聖旨的軍隊以不符合體製的名義拒絕,否則你們看了辦,別的軍隊張超不敢說,宣大新軍他可以自信的說,這一份中旨就是個屁。

但是很明顯,不論是張超還是李東陽都不願意和正德皇帝徹底撕破臉,因為一旦如此,就代表皇帝對於內閣和軍機房徹底失去了控製。

但是說到底不論是內閣還是朝廷的一切行為都必須以皇帝的名義,中旨也是聖旨,而他們這些文臣又不能把皇帝給換了,所以這種對抗的結果必然是文臣吃虧,劉健和謝遷的下台已經給出了答案,所以張超和李東陽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正德皇帝以中旨的下令召集邊軍入京。

對於邊軍入京的後果,李東陽十分清楚,董卓入京導致東漢王朝滅亡這一血的教訓他們記得清清楚楚。雖然現在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防患於未然的道理誰都知道。

另外一個原因,這麼多年來文官集團孜孜以求限製皇帝亂來,其中一個核心的問題在於不讓皇帝控製軍隊,太祖太宗時期的文官們的悲慘遭遇誰也不願意再嚐試一遍,所以文臣們會堅決反對一點都毫不意外。

本來李東陽以為張超跟這件事脫不了幹係,但是張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沒辦法阻止皇帝後,張超已經與楊一清商議後決定,連續下令調走丁懷德等有威望的將領,堅決不讓他們入京。

仔細想了想,李東陽也可以明白,張超這些年先後創建多隻精銳從而立功無數,在邊軍確實是有不小的影響力,這也是他入京執政弄出軍機房的最大資本,可是張超不會如此不智,赤裸裸的讓邊軍入京,這對他的執政有弊無益,本來就有禦史說他在軍中威望太高,他再把邊軍拉進京,那不是自尋煩惱嗎?

另外就是首倡此事的江彬雖然是張超提拔的,但江彬與張超的曆史淵源不夠,江彬是土生土長的宣府人,而張超在軍中的根基是蕩倭營出身的人,江彬不屬於這個圈子,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江彬提議給正德的將官都是宣府本地的軍官,顯然江彬也有意識的排除蕩倭營係統出來的將領。

所以當李東陽看到張超寫奏折準備致仕時,他果斷的出來阻攔了。張超盡管奇思妙想很多,但說到底也是文官集團的一員。在這個時刻,張超絕不能離開,他要走了這些邊軍就更沒人可以約束了。

而經過了八年多的風風雨雨,李東陽已經很累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眾多邊軍進京,朝局將會更加複雜,既然一定要有人負責,一定要有人向皇帝表明文官集團的態度,那還是老夫來吧。

張超當然明白李東陽的好意,他很是無奈,有些痛苦的說道,“首輔,江彬為下官所拔,下官若不辭職,如何脫得了幹係?與其日後被清算,還不如早早歸鄉。”

李東陽對張超此時的想法也是感同身受,“子卓,老夫正德元年何嚐不是如此?你的顧慮老夫何嚐不明白,但這些邊軍很多出自你的舊部,大明需要你忍辱負重。”

李東陽說完,張超呆坐了半晌,然後苦笑著說道,“天意如此,下官自當盡忠職守,首輔放心,下官一定會看緊這些邊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