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辦法(1 / 2)

正德八年秋收之後,因為湖廣戰事不斷導致糧價攀升,迅速延伸到整個大明帝國,從南到北,物價不斷上漲,這讓大明王朝震驚不已。

在封建時代,作為盛世的代表,開元年間石糧三文成了最光榮的曆史記錄,現在正德年間的糧食價格竟然達到了弘治年間的兩倍,這誰能吃得消,作為執政者,張超等人的壓力越來越大。

張超本來以為原因在於湖廣的戰事,但是藍衣軍被趕回大別山之後,明軍很快恢複了湖廣北部的社會秩序。

按說這個時候糧食價格也該回落了,但是事實證明糧食價格還在玩往上漲,如果現在都這麼高,那麼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豈不是要上天?

經過調查發現,這些年事實上糧價一直在緩慢上漲,隻是今年特別突出。排除了戰爭因素,張超立刻就調查起糧商的囤積居奇。

但是調查發現,確實有糧商的推波助瀾,但根本的原因不在於此。作為南直隸有名的糧商,張超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大明的經濟還沒有發展到出現一個籠罩全國的大糧商,所以糧價不斷上漲的根本原因就是出現在南直隸等地越來越嚴重的絲棉奪田。

從弘治初年到現在,將近二三十年,大明的南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水力機械化和簡單的蒸汽機的迅速發展,加上對於南洋的殖民和西洋的開拓以及與西方殖民者的交易越來越大,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棉絲紡織業的大發展。

工場的不斷誕生,對原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南直隸這個原來最大的糧食產地越來越多的耕地被改成了棉田或者種上了桑樹,導致南直隸竟然需要進口糧食。

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南直隸,河南山東這樣的棉花產地也有無數的棉田。

對於這種經濟現象,早就二十多年前張超就警告過,到現在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廣泛的共識,那就是絲棉奪田。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大明的糧食問題極度敏感,但是巨大的經濟利益根本不是地方官可以改變的,所以大明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張超的預言成為現實。

而向外殖民開拓又根本不是明朝官員可以想象的,所以開發湖廣就成為了此時政壇的共識,可是湖廣開發最大的難題就是大肚子病,也就是血吸蟲病,雖然張超揭示了病因,但是離根治還很遙遠,所以開發湖廣隻能慢慢的進行。

這一次糧價的大爆發並不僅僅是絲棉奪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和南洋的金銀銅不斷的流入大明造成了輸入性膨脹。

相比於棉紡織業絲綢業的技術進步,種地技術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現在也不太可能製造出化肥,所以糧食產量的增加根本比不過金銀的流入速度。

另外還有新型藥物的誕生導致人口的大量增長,還有漕運對於南方輸入糧食數量的限製,這種種原因促成了這一次糧價的大爆發。而糧價是社會物價最基本的等價物,糧價上漲必然帶動了其他物資的瘋狂上漲。

當張超在軍機房向同僚們解釋他的看法時,所有人都沉默了,越是知道真相,越說明問題的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