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是嘉靖四年的冬天,按照規定,第二屆國士院選舉即將開始,因為國士院選舉可以連選連任,所以有意再一次當選的國士都已經返鄉,用半年時間來準備新一屆國士院的選舉。
這五年來,因為張超處處以國士院為尊,成為國士的好處已經天下皆知,所以第二屆國士院的選舉比第一屆要激烈的多,由不得那些希望連選連任的國士也非常多,留在京中的國士太少,所以國士院也就不開張了。
這樣一來張超就更沒有人製約了,隨著張超對於軍隊改革的深入,他在官場上的敵人的勢力也越來越弱,已經等不下去的他們決定在這個時刻對張超攤牌。
問題在於上一次張超遇刺,他乘機調動了軍隊進入內城,後來幹脆在九城兵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提督九門防禦衙門,統領這部分入城的軍隊。
張超設立了文武兩個主官,文官是五品銜的右副僉都禦史,武將則為總兵,均由張超的親信擔任,這樣一來他就牢牢控製了內城。
皇城的軍隊一概由禦馬監太監管理,而太監勢力經過張超打擊後已經縮水的十分嚴重,太監集團當然對張超也十分不滿。
所以禦馬監盡管控製在張永這個太監手中,但是隻要有太皇太後的旨意,可以很輕鬆的越過張永,動員起一定數量的侍衛和太監。
而張超雖然要求各家勳貴放棄家丁,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們隻要充分動員,發動幾千人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光憑太監和勳貴起來鬧事,就算殺了張超也沒有辦法獲得文官集團的支持,而張超在外的黨羽眾多,若是他們反撲,搞不好就會天下大亂,所以必須有文官的配合。
而這個人經過幾年的尋找,終於出現了,那就是兵部尚書,右都禦史,監管京團營王璟。
王璟是山東人,此時已經七十多歲,他是北方士大夫集團的領袖,成化八年的進士,長期擔任地方官,剛直不阿,所以資曆很老。老爺子以前很佩服張超的軍功,所以對於張超很是支持,張超為了拉攏北方士大夫,就讓他出任兵部尚書,管理京營和新團營的後勤錢糧。
王璟在這個位置上如魚得水,做的十分不錯,但是幹了幾年下來,張超在新團營的一些手腳就被他慢慢看出來了,所以對於國家命運的擔心,王璟不由自主的走到了張超的對立麵。
一方麵是兩人的學術思想,政治觀點差異太大。張超思想太過新潮,處處講利,又特別看不上翰林和禦史這樣的清流,這與王璟相對保守的政治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馳。
另一方麵,張超改革的一些後遺症也日益暴露出來,改革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所以必然嚴重威脅到北方相對落後的小農經濟,南北差異越拉越大,改革看起來隻有沿海和南方受益,而北方人似乎一直在吃虧。
最重要的是,這一次張超為了清洗整治將門,竟然不經批準就把新團營調入京中,這簡直大逆不道,所以剛正不阿的王老爺子覺得張超已經不適合再做下去了。
但是張超勢大,王璟在隱忍的同時,開始小心的拉攏張超改革的受害者,京中的勳貴將門,太監勢力還有一些北方的文官,由他串聯起來,他的想法就是張超改革走的太過,該刹刹車了,所以最好是張超回家,然後回到弘治年間眾正盈朝的局麵,那是一個多好的時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