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尾聲2(2 / 2)

為了保證張氏家族在帝國的至高無上,張明海建立了三重保證,一是帝國樹立了張超的神格,二是張氏家族控製的濟世銀行成為了帝國的央行,三就是帝國對於張氏子弟的分封。

與明帝國完全不同,張氏家族的子孫從小必須接受嚴格的培養,成年之後必須從軍,然後經過考核才會獲得分封的資格。王子隻能分封在殖民地和邊疆,待在長城之內一概不允許分封,隻能靠著一份年金度日。

王子一旦被分封,就會被授予重權,成為獨立的王國,除了軍事外交受到中樞,經濟受到濟世銀行的約束外,其餘一概自主。

所以帝國對於分封十分小心,張明海繼位之後,立下大功的兄長張明鎮就被封為蒙古王,帝國將龐大的蒙古地區分封於他,張明鎮和他的子孫在帝國的支持下經曆三代才完全控製了蒙古,勢力東至大海,西至西域,北至冰原。

所以在未來,帝國為了分裂這個蒙古王國費勁了心思,而幾十萬蒙古騎兵雖然不能進入中原,但一直製約著帝國的權臣不敢胡作非為。

而張超的長子明威因死於明帝對於張氏的屠殺,因為張明海對這位兄長的內疚,所以他的三個兒子最後都被分封,一封朝鮮,一封***,一封緬甸,而分封之後,三王自募軍隊,經過多年血戰,才征服了三國。

而張明海的親兄弟明洋死於探險,而他的獨子最後為了研究自然科學而放棄了分封海外,一直到第三代才被分封到遙遠而富庶的新洲島(新西蘭)。

張明海繼位之後,因日本呂宋馬六甲琉球四地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被列為中央直轄,嚴禁分封,所以他的幾個兒子日後都被分封在剩餘的南洋地區。

以至於到了第二代皇帝,不得不將眼光瞄向印度,正是這樣的分封逼迫著帝國不斷擴張,最終形成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

與諸王分封同時進行的是對於功臣的分封,分封的都是沒有完全控製的殖民地,隻不過地盤有大有小,這一類似於先周時期的分封促進了華帝國對於殖民地的控製,但也為這一龐大的殖民地帝國的最終分裂埋下了伏筆。

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存在了三百多年,鼎盛時期控製了整個東亞和澳洲,北美的西部,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非洲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因為技術進步停滯,被西方追趕上,在世界大戰後因為內憂外患,最終被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所代替。

最後一代皇帝被廢黜後,被仁慈的安置於東番島,最後死於先祖發家的東番島上。

而張氏眾多的封王有的生存下來,有的則被取代,甚至有的被後起的西方列強趕走。

但是帝國的本體在經過變革後,因為一直控製著整個東北亞的基本盤,根基雄厚,仍然是整個世界最龐大,最有影響力的帝國之一。

張超死後,根據他的遺囑被安葬於東番島,後來這個島嶼也就成為了張氏曆代皇帝安葬的地點。

張超死後,妻子王氏拒絕了皇太後的封號,她過世後,與張超合葬於東番島。

而汪氏成為新朝的皇太後,在輔佐兩代皇帝之後以九十多歲的高齡病故,死後沒有與張超合葬而是葬於幼子的衣冠塚旁邊,期待有一日這個葬身大洋的幼子的遊魂能夠找到她。

在未來的曆史上,張超以及他的子孫所開拓的華帝國作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全球性的帝國一直被銘記,但是張氏統治初期殘酷的內外政策卻一直飽受爭議。

而張超留下來的一份皇室秘要因為披露了張超神秘才華的來源一直被曆代皇帝嚴格保密,長期為世人所猜測。

一直到幾百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這份秘要才在網絡上被公開發表,但是因為太過離奇,又不被世人相信,也許張超學識的來曆注定將成為人類最大的謎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