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高鐵真正在非洲大陸“落地生根”
博士點擊
作者:樊一江
近年來,中國高鐵“走出去”一直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無論是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還是技術集成、產品門類,中國高鐵都具有明顯的綜合優勢,具備全麵“走出去”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高鐵“走出去”發展,旨在打造“中國高鐵”國際品牌,力塑“中國創造”國際形象,全麵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繼2013年向泰國以及中東歐16國推薦中國高鐵技術之後,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非時再次明確表示,中國願積極參與非洲公路、鐵路等項目建設,與非方合作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區域航空網絡,促進非洲大陸互聯互通,並願提供金融、人才和技術支持,毫無保留地與非洲國家分享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經驗,並首次提出在非洲設立高鐵研發中心的構想。
自2009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五年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按照中非高層戰略意向,2020年將力爭實現中非貿易規模在2013年基礎上翻番——達到4000億美元。加快中非高鐵領域的深入合作,在非洲大陸超前謀劃、整體考慮包括高鐵在內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係統化發展,對於改善非洲國家自身發展環境、優化我國與非洲貿易條件乃至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中國有性價比競爭優勢的裝備走出國門,特別是和新興市場合作,既可以改善他們的基礎設施,又可以消化中國的過剩產能,還可以提升中國裝備的質量和服務水平,將造福於雙邊、多方。”
如何讓“外來”的中國高鐵,在土地廣闊、環境複雜、文化多元、發展差異顯著的非洲大陸真正“落地生根”,須要把握規律,立足實際,在科學、係統研究的基礎上,合理決策,務實推進。
首先,應遵循高鐵發展的基本規律,切實把握非洲各國現實條件和發展需求。有效且充足的市場需求是中國高鐵走進非洲大陸並能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高速鐵路運能大、速度快、成本高,隻有當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客流達到一定規模,才具備建設的必要和可能。按照國際經驗,發達國家建設高速鐵路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往往都超過2000美元,城鎮化率高於40%,連接主要城市和地區的人口密度超過4000人/千米2。目前,非洲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據預測,到2020年,非洲總產值將達2.6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500美元;到2030年,非洲城鎮化率將達到50%。因此,戰略部署中非高鐵合作,超前規劃非洲高鐵發展,特別是連通主要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的高速鐵路,十分必要。但必須注意,非洲自然條件複雜,各國發展不平衡,加之多國局勢動蕩、社會以及風俗習慣多樣等,全麵推進中國高鐵“走進去”需要科學、謹慎、務實的態度。縱觀曆史,鐵路在非洲的發展並非坦途一片,19世紀末開工建設的達喀爾—尼亞美鐵路、上世紀我國援建的坦讚鐵路、本世紀規劃的尼日利亞拉各斯—卡諾鐵路等,推進曆程都是困難重重。如我國援建的坦讚鐵路,作為一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動脈,為非洲內陸國家開辟了新的出海口,但據統計目前每年運量僅為60萬噸左右,遠遠低於預期水平,麵臨巨大運營成本壓力,未來發展令人堪憂。
其次,中國高鐵真正走進非洲,不是傳統的“交鑰匙”式工程建設或簡單的勞務和物品輸出,而是包括發展理念、技術標準、運營服務、組織管理、金融保障等在內的“一攬子”整體輸出。這是一項龐大複雜的係統工程,單靠中方力量難以實質推動,必須充分發揮非方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同時要從“全生命周期”視角統籌考慮,既要保證規劃設計符合時代趨勢並有效契合非洲實際,也要保證工程質量過硬,更要保障建成後能夠為其提供長期可靠的運營、維護和管理等係統支持。
再次,走進非洲的並不局限於高速鐵路,而是包括普通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機場、港口等在內的交通運輸領域全方位的深入融合,真正為非洲大陸提供切實所需、經濟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
此外,要高度重視創新務實合作,創新合作方式和途徑,拓展合作領域。從這一角度看,先期在非設立高鐵研發中心,既是創新之舉,也是務實之措,體現出我國對非援助以及與其經濟合作理念與方式的轉變,對於更好了解非洲實際,促進中非人員、技術深入交流,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