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金錢能為心靈的滿足提供多種手段和工具,但並不是唯一能夠滿足心靈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隻顧享受金錢而不去享受生活。享受金錢隻能讓自己早日墮落,而享受生活卻能夠使自己不斷品味幸福。享受金錢會使自己被金錢這個惡魔無情地纏繞,生活的主題隻有“金錢”兩字,整天為金錢所困惑,為金錢而難受,為金錢而痛苦,於是生活便會淪為圍繞鈔票而上演的鬧劇。享受生活的人更在意心靈的寧靜與快意,會感覺人生是無限美好的,於是越活越有味道。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貧寒,在他創業初期,人們都誇他是個好青年。當黃金像貝斯比亞斯火山流出岩漿似地流進他的口袋裏時,他變得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賓夕法尼亞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對他深惡痛絕。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親手將“他”處以絞指之刑,或亂針紮“死”。無數充滿憎惡和詛咒的威脅信被送到他的辦公室。連他的兄弟也十分討厭他,還特意將兒子的遺骨從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遷到其他地方,他說:“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內,我的兒子變得像個木乃伊。”由於洛克菲勒為金錢操勞過度,身體變得極度糟糕。醫師們終於向他宣告一個可怕的事實,以他身體的現狀,他隻能活到50多歲;並建議他必須改變拚命賺錢的生活狀態,他必須在金錢、煩惱、生命三者中選擇其一。
這時,離死亡不遠的他才開始省悟到是貪婪的魔鬼控製了他的身心,於是便聽從了醫師的勸告,退休回家,開始學打高爾夫球,上劇院去看喜劇,還常常跟鄰居閑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省,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龐大的財富捐給別人。於是,他在1901年設立了“洛克菲勒醫藥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會”;1913年,設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紀念基金會”。他後半生不再做錢財的奴隸,喜愛滑冰、騎自行車與打高爾夫球。到了90歲,依舊身心健康,耳聰目明,日子過得很愉快。他逝世於1937年,享年98歲。他死時,隻剩下一張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因為那是第一號,其他的產業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贈給繼承者了。
對待金錢必須要拿得起放得下。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賺錢。如果人活著隻把追逐金錢作為人生唯一的目標和宗旨的話,那麼人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人將會被自己所製造出來的這種工具所捆綁,被生活所遺棄。
有些人談到富有,單純指的就是擁有錢財。實際上,金錢本身並不代表幸福,因為,金錢隻是幸福的間接承載品。心理學認為,幸福感並不是從物質中直接獲得的,物質隻是媒介,是人內心需求獲得滿足的中間品,我們的幸福,就是需求滿足後的愉悅感。
人之所以工作,是為了在人生的各個領域中,生活得更有意義,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我們必須領悟:財富是無所不在的。金錢、土地、股票、債券是財富,但是水、空氣、太陽、山、海、樹木、花草、愛與幫助也是財富。凡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一切均為財富,若能充分享受這些恩惠,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內心充盈的人、一個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