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欲望過重,幸福路上走不遠(1 / 1)

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不是越多越好,凡事要適可而止。懂得適可而止,欲望會帶給你快樂;不懂得適可而止,欲望隻能成為你的包袱。

一個農民獨自在原始森林中勞動和生活。他收獲了5袋穀物,這些穀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個善於精打細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5袋穀物的計劃。第一袋穀物為維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維持生存之外增強體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穀物飼養雞、鴨等家禽。他愛喝酒,於是將第四袋穀物用於釀酒。對於第五袋穀物,他覺得最好用它來養幾隻自己喜歡的鸚鵡,這樣可以解悶。顯然,這五袋穀物有著不同的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數字來表示的話,將維持生存的那袋穀物的重要性確定為1,那麼其餘的依次確定為2、3、4、5.現在要問的問題是:如果一袋穀物遭受了損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麼他將失去多少效用?

這是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在於1888年出版的《資本實證論》中,為論述邊際效用時講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的這位農民最合理的選擇,就是用剩下的四袋穀物供應最迫切的四種需要,而放棄最不重要的需要。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用最低的部分。龐巴維克發現,邊際效用量取決於需要和供應之間的關係。要求滿足的需要越多、越強烈,可以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麼得不到滿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邊際效用就越高。反之,邊際效用和價值就越低。經濟學家認為,人之所以執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為幸福能給人帶來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

農夫擁有的五袋穀物,就好像是幸福能為我們帶來的不同層級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們追求幸福其實就是為了追求需求的滿足,幸福效用的實現。不過,幸福終究逃不脫邊際效用遞減的厄運,好不容易實現的幸福很快就會讓你不滿足,因此追求幸福的道路注定永遠沒有盡頭。曾經有一個笑話說,仙女答應一個凡人會給他實現一個願望,不過隻能是一個。凡人思慮良久說,“我的願望是:讓我擁有無數次許願的機會。”可惜人生沒有實現無數個願望的機會,那麼,好好地珍惜現在擁有的。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這個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了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禱告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我們就成了欲望的奴隸了。

有一個印第安人酋長對他的臣民說:“上帝給每一個人一杯水,於是,你從裏麵體味生活。”生活確實就是一杯水,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你有權往裏麵加鹽、加糖,隻要你喜歡。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裏加鹽,或者加糖,但必須適可而止,因為杯子的容量有限。啜飲的時候,你要慢慢地體味,因為你隻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讓自己那杯水色香味俱佳,不停地往裏麵加各種各樣的調料,如愛情、友情、金錢、喜、怒、哀、樂等,但卻感覺活得非常累。其實,隻要你適量地、有選擇地放入調料,你的生活便會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