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還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人在很窮的時候,總覺得有錢才是幸福;但真成了富翁,再被問及什麼是幸福,他往往會說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不再是金錢。
事實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並不是幸福真的減少了,而是由於我們的內心起了變化。
一個饑腸轆轆的人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給了他一個麵包,他邊吃邊慨歎:“這真是世界上最香甜的麵包!”吃完,智者給了他第二個麵包,他開心地繼續吃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滿足感。吃完,智者又給了他第三個麵包,他接過麵包,一副飽脹的樣子吃了下去。智者又給了他第四個麵包,這一次,他滿臉痛苦,最初的快樂蕩然無存。為何饑餓者得到的麵包總數不斷增加,而幸福感與快樂卻隨之減少?這就是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
幸福遞減定律,指人們從獲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和幸福感,會隨著所獲得的物品的增多而減少。
正如幸福遞減定律所闡釋的,人在處於較差的狀態下,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興奮不已;而當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人的要求、欲望等就會隨之提升。
所以,當你感覺不到幸福的時候,可能幸福依然在你的周圍,隻是你未曾留意罷了。
一個國王帶領軍隊去打仗,結果全軍覆沒。他為了躲追兵而與人走散,在山溝裏藏了兩天兩夜,期間粒米未食、滴水未進。後來,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見他可憐,就送給他一個用玉米和幹白菜做的菜團子。饑寒交迫的他狼吞虎咽地就把菜團子吃光了,當時他覺得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於是,他問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麼,老人說叫“饑餓”。
後來,國王回到王宮,下令膳食房按他的描述做“饑餓”,可是怎麼做也沒有原來的味道。為此,他派人千方百計找來了那個會做“饑餓”的老人。誰料,當老人給他帶來一籃子“饑餓”時,他卻怎麼也找不回當初的那種美味。
不難看出,國王回宮後,盡管菜團子還是當時的“饑餓”,但因為頓頓都是山珍海味,飽食終日,令其再也沒有饑腸轆轆的感覺,所以“饑餓”的美味自然也不複存在了。
可見,幸福不過是人們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靈活多變的,同一個人對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環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這種幸福的遞減定律告訴我們:幸福隨著追求而來,隨著希望而來,隨著需要而來,但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它又像過客一樣,不會永遠停留在某時、某處。既然如此,那不斷追求和企盼幸福的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我們應學會用心體會生活,去感受生活中點滴的幸福。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禮物,如果你抱怨食物不夠美味,請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如果你抱怨工作不順、乏味,請想想那些仍為尋找工作而四處奔波的求職者,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如果你抱怨愛人不夠浪漫,請想想那些還在為沒有結束單身生活而向上帝禱告的人,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請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卻不能生育的人們,跟他們比,難道你不幸福嗎?
所以,請時刻提醒自己,幸福就在我們身邊,要懂得用心去感受,不要讓我們的內心麻痹,失去發現對幸福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