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心理旅遊,給自己放個假(1 / 1)

對於現在“宅之人生”人們,出現了一種叫做“心靈之旅”的旅遊活動,正式稱謂應該叫“心理旅遊”。這是我國剛剛興起的一種新的旅遊方式——除了一同遊玩的組團成員外,身邊還多了一位或數位亦師亦友的心理醫生。大家在暢遊大自然中敞開心扉、相互交流,在旅途中接受心理醫生的疏導和調理。

一位心理專家認為,與一般的旅遊方式相比,心理旅遊更加突出心理康複的內容,可以給參與遊客帶來深度的身心放鬆。她說,許多人麵臨著工作壓力,所以在身心上總是會充滿著疲憊感,而這樣的心理旅遊自然就是一個十分有益良好的放鬆方式。不要在休息的時間裏,老是宅在居所,單調地重複上網之類的活動,這些看似放鬆的休閑活動,其實並非科學的休息方式。

因為都市白領經常感受到的所謂疲勞大多屬於腦力疲勞或心理疲勞,而並非體力疲勞。因此,單純體力上的“休息”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疲勞感。“心理旅遊通過讓參與者適度參加戶外活動和鍛煉,並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動、交流,使參與者的大腦在活動中得到放鬆、調整,這樣才可以解決腦力疲勞和心理疲勞的問題”,這位專家說。

心理旅遊和普通的觀光旅遊又有一些不同,它含有的身心調節的成分更多。所以,我們要進行心理旅遊的地方最好是山清水秀的開闊景區,讓人感覺空氣清新,明亮溫暖的地方,而不要選擇那些陰暗、恐怖、人群擁擠的景點,這樣反而可能加重參與者抑鬱、焦慮的負麵情緒。

除了精心選擇旅遊景點外,還會有一些特別的安排:如風光優美的景區,有益於參與者開闊視野、頤養身心;交通等條件適當“艱苦”一些,有益於提高參與效果與熱情,讓整個旅程既不顯得單調又富有挑戰性,還有利於培養參與者之間的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

此外,心理旅遊還會組織一些讓大家集聚並能一起感受到快樂的集體活動,如爬山比賽、心理遊戲、座談交流等,不僅可以疏通堵塞自己心靈的情緒垃圾,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和狗頭能力。不過,在這樣一個疏導過程中,安排的活動要適當,不要讓人有疲勞感,從而加重參加者的負擔,影響旅行的最終效果。

雖然,心理旅遊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的力量,從心理學來看,它其實是一種“休閑旅遊 社交訓練 心理輔導”的行為方式。但是,對於一些不是很嚴重的負麵情緒或者消極心理還是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的,如心理壓力大的人,人際交流有障礙的人,均可選擇參加心理旅遊。隻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導恰到好處,我們一般都會有較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