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辯從表象看可以說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語言能力的強弱是論辯水平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在論辯中,誰的語言技巧掌握運用得好,表達能力強,誰就有可能取勝。古今中外的雄辯家,都是運用語言的大師,他們之所以能夠在論辯中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唇槍舌戰、字字千鈞,顯然是與他們的語言能力分不開的。盡管字詞是無聲的材料,但在不同的人那裏,卻有著大不相同的效能:有的人用語準確凝煉,一語足以致論敵於死命;有的人生動風趣,談笑聲中輕取論敵;有的人妙語連珠,溢金流彩,使聽者為之讚歎;有的人勢如排浪、急如江濤,令對手無所措手足。可見,語言的威力是何等地巨大!語言藝術在論辯中的作用是多麼地重要。
1.機智應變妙語連珠
一次,一位美國記者見周恩來案頭放了一支美國"派克"牌鋼筆,便問道:"總理閣下,您作為中國總理,為什麼要用我們美國的鋼筆?"
周總理淡淡一笑,回答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在抗美戰爭中繳獲的戰利品,他要贈給我做個紀念,隻得收下。"
另一個美國記者問周總理:"你們走的路為什麼叫馬路?"周總理詼諧地說:"因為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的道路,簡稱就叫馬路。"這個記者又問:"我們美國人總愛仰著頭走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低著頭走路?"周恩來略加思索後回答:"走下坡路的人總是仰著頭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著頭了。"這個記者聽後,羞得無地自容。
[評點]語言的功用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麵的:它既可以為金玉、可以為珠寶,也可以為衣裘,可以為通行證和介紹信。然而,在不同的入嘴裏,
其功能則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有的人廢話連篇,言不及
人,如蛙鼓噪,令人生厭;而有的人則字字珠璣,一言九鼎,不脛而走,"一唱而天下白"。俗話說:"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然而人嘴裏卻可以吐出金玉。我國已故的周恩來總理素以能言善辯著稱,作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一個大國的政府首腦,他時常處在記者的包圍圈中,麵對來自四麵八方的各種提問,然而,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他往往都能夠泰然處之,運用各種巧言妙語給以回答,在以上的這段論辯實例中,我們的周恩來總理不正是字字珠璣、語語精奧、句句言中,口吐金玉嗎?
2.比擬說理深入淺出
有一次,諸葛亮派費瑋出使吳國。孫權素知費瑋是位傑出的外交家,於是便在設宴招待費瑋之前,與大臣們說好,等費瑋來時,大家隻顧吃,別抬頭理他。一會兒費瑋進來參加國宴了,孫權立即停下杯箸招呼,而其他大臣都伏食不起。於是費瑋便說:
"鳳凰來翔,麒麟吐哺;騾驢無知,伏食如故。"吳臣一聽,立時全抬起頭來,輟食麵麵相覷,非常尷尬,而費瑋則得
意地笑著。正當這時,吳臣中諸葛恪站了起來,慢條斯理地說:"爰植梧桐,以待鳳凰;有何鳥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
對此,費瑋半日也沒有答上話來,深深地低下了頭。[評點]所謂比擬,就是把人當作物來描寫或把物當作人來描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其中,把人當作物來描寫的比擬方法叫做擬物,而把物當作人來描寫的比擬方法則叫做擬人。在論辯中,成功地運用比擬方法,不僅可以給人以神奇的想象,使論辯語言具有瑰麗的迷人色彩,而且能夠表達出一種強烈的譴責意味,使論辯語言具有所向披靡的摧毀力。在上麵這個論辯實例中,論辯的雙方都運用了比擬中的擬物方法,費瑋把自己說成是鳳凰,而把吳國群臣說成是
無知的騾驢;麵對費瑋的攻擊,諸葛恪則毫不示弱,他針鋒相對地把費瑋
說成是鳥雀,譏諷費瑋根本不是什麼鳳凰,要他滾回蜀國,不要在此冒充好漢。這裏,他們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其對比擬方法的成功運用真可謂收到了剔膚見骨,尖刻潑辣的論辯神效。
3.借物說明巧妙諷喻
莊周,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有一天,莊周家裏揭不開鍋了。他萬般無奈,隻好放下手裏的書,拎
著口袋到朋友監河侯那兒去借點糧食。監河侯正收拾行裝要外出。莊子見了他,講了借糧的事,監河侯滿口
答應:"好說,好說。這不,我正要進城收租金呢,等我回來,一定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莊子心想:你進城一趟,來回得半個月呢。等你回來,我一家人還不早餓死了嗎?他想了想說:"老兄啊,剛才我見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聽聽嗎?"監河侯說:"什麼事,快說。"他特別愛聽新奇的事兒。莊子說:"剛才我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半道上聽見有求救的聲音。我到處找,卻沒看見人。原來是路旁的幹河溝裏,有一條小魚,嘴巴一張一張地在叫呢。它說:"我是從東海來的,現在快幹死了,先生能不能給我一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說:"那太少了!這麼辦,你再堅持堅持,等我去找越國和吳國的大王,請他們堵住西江的水,然後開溝挖渠,把西江水引到這兒來,你就可以順水遊回東海去了。你看好嗎?"誰知那條魚聽了很生氣,說:"我現在已快幹死了,隻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計劃雖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來的時候,恐怕我早變成魚幹了,先生隻好到魚幹攤上去找我了。""監河侯聽到這裏,滿臉通紅。他連聲向莊子道歉。喊來家人,給莊子裝了滿滿一袋糧食。[評點]諷喻二字自古通義,喻,是打比方的說明;而諷,則是使用諷刺性的比喻;二者都是力求把事物說明白的辦法。然而,作為論辯的一種有力武器,巧妙的諷喻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