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2 / 2)

少年花了三十元買了一隻小貓,少年全家都對貓很好,貓咪變得非常漂亮。別人問起那是什麼品種,什麼價錢的時候,他從來回答,雜種,三十元。

這就是生命的價格,處於被統製地位的生命,依靠血統而產生的價格。無論是那株不會思考的紫藤花,還是在籠子裏無聊到打轉的小狗,它們都是那樣明碼實價的。但是家貓無需明白自己的廉價,它們隻需要打個滾然後喵喵叫,然後埋頭吃貓糧,然後用沙發和電腦椅磨磨爪子,再去破壞一下主人的盆栽和葡萄架,這就夠了。這是人類身為主人,願意看到的,寵物無憂無慮的樣子。

然而貓這種生物,幼年時會睜圓了雙眼看世界,不到一年變再也不那麼做,最後眼睛眯成一條縫,因為它們看了看世界,發現不過如此。人類的小孩就沒有那麼幸運,那個養貓的少年就是,他沒有辦法像父母希望的那樣,無憂無慮的,在豐富的物質裏快活成長。

釜中魚,石中花,終究是痛苦的吧。

初中學校組織了一場夏令營,去了另一個城市。少年在同學們購買紀念品的時候,買了一把折扇,因為它最便宜,即使少年有很多零花錢。他把折扇給了媽媽,媽媽非常、非常開心,爸爸也是如此。社會心理學中關於自我的章節,驗證了少年所想,父母總是按照他們的意願而認為。明明隻是最廉價隨意買來的紀念品,在父母心裏卻變成了孩子長大了之類的奇怪東西。

父母這種自戀一樣的心理讓少年深深作嘔,他厭惡父親對他說“我以為……”,他也憎惡母親說“那時我不知道……”,他們總是那樣,以為自己的孩子能像自己幻想的那樣,用類似於自己的成長軌跡那樣長大,直到少年憤怒的帶著淚水怒吼的時候,他們才明白,對於心理,他們一直錯了。

叛逆期的孩子,大概是貓睜眼最大的那個時候,叛逆的越厲害,眼睛睜的便越大,因為過去的世界破碎的越厲害。孩子終於有能力看著赤裸裸的現實,而不經過長者“慈愛”的轉換。

可是,少年的叛逆,太長了,因為他的腦海裏本身就找不到一丁點快樂的回憶。他最憎惡的,是自己的童年,其次,是現在的自己。可那確是記憶中僅有的兩樣東西。這兩樣被困在父母不正確指導下的東西,少年打不碎。

失望、失望,絕望。少年常被問起,發生了什麼,但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不過是體內大腦突觸間隙神經遞質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下降了而已。他被送去看醫生,然後開始按時吃能讓人不低落的藥,和讓人安眠的藥。

可是呢,向往死亡的匣子一打開,就再也合不上了。

或許有一個角度看人類的生命就如同人類看著市場上玻璃缸裏的金魚,愚昧而短暫,成群的死亡。生命的過程充滿噪音,隻在最後的那一刻歸於平靜。

如果說,咀嚼血肉所製的糖,所嚐到的,是否就是生命的甜與芳香?

不,那味道大概是鐵與血腥。少年嚐著自己的血這麼想著。而且那個糖一定是口香糖,因為需要咀嚼又有清香的隻有那個了,而且比喻的也很貼切,口香糖嚼爛後會沒有味道。

少年躺在病床上四肢完好,身體無礙,卻在靜脈輸液。他已經無聊到嘲笑自己做出的比喻,但卻沒有為這無聊生出一絲不適。雙向感情障礙,他笑著自己被診斷出的病,那一定是讓口裏的糖變味的病,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