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1 / 1)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因而也越發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雖然市場上充斥了各種有關心理自助的書籍,但大都關注於人的消極心理,比如,憂鬱、焦慮、壓抑、痛苦、迷惑等;而忽視了對幸福、快樂、滿意、樂觀等積極心理的關注。有什麼樣的研究對象就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學。僅局限於人的消極心理,對於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無疑是有益的,卻不是一門完整的學科。如果能將視線導向人的積極心理,發揮人的積極心理的功能,開發人的潛能,增加“流溢”的生活體驗,無疑更有助於人們的健康和幸福。

人生就如一次漫長而短暫的旅行,其起點和終點都是幸福,而其手段就是快樂。幸福與快樂如一對孿生姐妹,我們的生活中擁有的快樂越多、快樂的體驗越豐富,人生就會越充滿幸福感。

詩人於堅曾說,“生命有無數種形式,活法不止一種”。盡管沒有人的生命軌跡是完全相同的,但幸福快樂的人都有一些共同點,不幸福不快樂的人也有一些共同的不足。雖然人生的出發點一樣,都是為了尋找幸福,但結局卻截然不同。美國人格心理學會主席、著名心理學家Diener所帶領的團隊經過20餘年的調查研究發現:與不快樂的人相比,快樂的人免疫係統更強大,壽命更長;工作、生活更具創造性;是好公民,工作更努力、更樂於助人;人生更為成功,收入更高,擁有幸福的婚姻和更多、更好的人生機遇;社會關係更好,更受人喜歡;在領導崗位上更為成功;麵臨困境時能更有效的應對。因此,一些西方公司已經把幸福和快樂的水平作為員工招聘的一項考核指標。

什麼是幸福?怎樣才能獲得幸福?這是多學科關注的熱點,有不少哲學著作都談論過有關幸福的問題,但關於幸福的心理學研究可以為這些觀點與結論的正確性提供一個科學的檢驗途徑。

關於幸福的學問是一個廣闊無垠的海洋,本書選擇對幸福具有穩定而持久影響力的人格作為切入點,討論青少年人格與幸福感的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所以選擇青少年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一則,孩子的幸福是千千萬萬家長希望的中心,孩子的教育及幸福是一個社會性的話題。二則,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僅要為學生成就一生的事業奠定學問的根基,更重要的是要為每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和快樂奠定成長的根基。本書是筆者三年學子生涯的總結,許多結論不是來自書齋,而是來自現實生活的調查研究和總結。我們無意開出一些幸福處方,也不可能完全揭開幸福的奧秘,但發現了一些共同的事實和規律,提供一些建議和忠告,希望你能更幸福、更快樂。

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是人本主義理念在當代心理學中的延伸,也是積極心理學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領域。作者從本土心理學的角度,結合理論研究、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的方法,對青少年學生幸福感的結構、發展特點,與大五人格維度的關係及其機製進行了較為全麵的探討,初步構建了青少年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模型,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幸福感的建議。

全書共5章。第1章敘述了幸福感研究的曆史、領域,人格與幸福感的關係,以及青少年幸福感的發展和測量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書的主要內容和思路。第2章對1045名我國沿海和內地青少年進行了測查,在此基礎上編製了我國青少年幸福感的測量表。第3章探討了人口學變量、大五人格維度與幸福感的關係。第4章在能力比較、關係比較及生活適應背景中探討人格、社會比較與幸福感的關係。結果表明,人格、社會比較與幸福感的關係因比較的領域和時間維度而異。第5章對青少年幸福感及其影響因子間的關係進行了綜合討論,尤其就人格對幸福感的作用及其機製進行了探討,據此提出了一個整合青少年幸福感及其影響因子的模型,並提出了提高與訓練幸福感的若幹建議。

本書的許多內容都源自筆者自己的思考,如對我國青少年幸福感量表的編製,人格、人口學變量與幸福感的關係模型,人格、社會比較與幸福感的關係等內容都具有探索性。錯誤和紕漏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和同行專家提出寶貴意見。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在此謹向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張興貴

2005年6月於廣州時代玫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