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研究青少年幸福感的意義(1 / 3)

為什麼要寫本書?為什麼要研究青少年的幸福感?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經過哪些過程和階段?與以往有什麼不同?

一、提出問題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綜述和分析,我們發現:雖然關於青少年幸福感的發展、測量及其與人格關係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也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就研究樣本來說,過去國際心理學界對幸福感的研究幾乎都集中在英語國家,且主要對象是成人或大學生,雖然近年來也有一些關於青少年幸福感的研究出現,但對兒童、青少年學生幸福感的研究較為匱乏,尤其缺乏跨國、跨語言和跨文化背景的比較研究。Diener指出,由於同一民族生活在相對類似的環境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就小一些。而當環境影響小的時候,人格的影響則更為明顯。然而,當要解釋群體、民族、文化間的不同時,由於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環境的影響可能很大。這使以往源自西方的研究結論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中的普遍性和適用性受到限製。

第二,就幸福感研究的內容來說,存在三方麵問題。其一,是過去的研究主要依靠對幸福感的整體測量,而缺乏對其結構、成分的深入分析。如目前在國內外運用較多的幸福感量表主要是由Die-ner編製的單維的一般生活滿意度量表,該量表由五個題目組成,測量整體生活滿意度,並未涉及重要的生活領域,沒有對生活滿意度的結構進行探討,而且主要適用於成人樣本,對青少年並不適合。其二,就人格與幸福感的關係來說,對幸福感與新的人格建構——大五人格維度與幸福感的關係雖然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樣本,其結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實用性有待驗證。尤其是無論成人還是兒童樣本,對人格特質何以影響幸福感的內在心理機製缺乏探討。其三,以往對影響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和情境方麵,而忽視了認知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未來的研究需要整合人格、情境和認知對幸福感的綜合影響。

第三,就研究方法來說,絕大多數研究采用心理測量、調查與相關研究的方法,極少有人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因而難以揭示人格特征影響幸福感的心理機製及教育幹預的有效性等問題。

第四,就理論的建構來說,國外曾有人提出關於幸福感產生的目標實現模式、社會比較模式、應對適應模式等,這些理論雖然能夠部分解釋幸福感產生的內在心理機製,但相互矛盾衝突,缺乏實證研究材料的支持。

二、目的

本節以大三、大五人格因素為基礎,整合人格特質、情境與認知變量,通過相關與實驗研究的方法,從以下方麵探討青少年幸福感的結構及其與人格的關係。

第一,建構本土化的青少年學生幸福感量表,並以之為基礎探究我國青少年幸福感的結構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

第二,探究青少年學生人口學變量、大五人格維度與幸福感的關係,並驗證人格尤其是外傾性和神經質充當人口學變量影響幸福感的中介變量的構想。

第三,探索人格特質影響幸福感的內在心理機製。以大五人格維度中與幸福感顯著相關的特質神經質和外傾性為被試變量,通過情境模擬和實驗操作來探究不同人格者社會比較方式的差異及對其幸福感的影響。

第四,構建一個包括人格、情境、人口學變量及認知變量在內的整合的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模型。

第五,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對西方以往有關人格與幸福感關係的研究結論的普遍性進行檢驗。

三、過程與方法

此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的內容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