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過程與方法
1.被試
采用整體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被試。大學生樣本取自廣東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湛江海洋大學的園林、國土、製冷、動力、機械製造等專業,湛江師範學院的政教、美術、音樂、數學、心理等專業,涵蓋了文科、理科、農科、工科、藝術、醫學各大門類,被試分布在1~4年級的各個年級。中學生中城市樣本來自湛江市某普通中學,農村樣本采自甘肅隴東老區的某農村中學。共獲得無缺省值的有效樣本1045個。人口學特征的分布為:從教育程度看,初二學生270人,占25.8%;高二學生233人,占22.3%;大學生542人,占51.9%。從性別構成看,男585人,占56%;女460,占44%。平均年齡18.4歲。從家庭所在地看,城鎮樣本470人,占45%,農村樣本575人,占55%。
2.材料
把Diener編製的國際大學生調查表中的幸福感分量表,包括一般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負性情感3個分量表;幸福感臉型評尺量表,以及自編的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一起製成一張問卷冊,以考察自編問卷的構想效度。所有這些量表都是得到廣泛使用的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用以考察自編問卷的聚合效度和分辨效度。量表均采用7級(從“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點不符合、說不定、有點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別計1~7分)評分。
為了了解不同年齡學生對生活滿意度各領域重要性的評價是否有差異,同時也為了精確了解各年齡段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狀況,本次測試中,增加了6道題目,要求學生對初測所獲得的生活滿意度的6個維度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作出評價。評價在7點量尺上進行,從根本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別計1~7分,以作為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生活滿意度各領域評分在總分中權重的依據,以便更精確地測量各年齡段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狀況。
3.施測
采用統一的指導語進行團體測量。為避免被試的趨中反應,問卷的回答在5點或7點階梯量表上作答,為避免被試的反應定勢,問卷的不同維度和正負向題目交叉混合排列,以了解被試對每個問題的看法。
4.程序
把所獲得的1045份問卷根據樣本的代表性分為兩半。以其中的一半數據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建構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理論模型;然後以另一半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對量表的理論模型進行修正,進而確定正式量表的結構。以下先以正式調查的1045份問卷中約一半的問卷,516份有效問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
1.因素分析的適切性檢驗
因素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簡化因素的結構,即以最少的公因素來對總變異量作出最大的解釋。因素分析的前提條件是數據所代表的變量間必須彼此相關,即具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筆者運用Kaiser-Meyer-Olkim(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法對變量間的特點進行檢驗。KMO是取樣適當性量數,當KMO值愈大時,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越多,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吳明隆,2000)。據Kaiser的觀點,如果KMO的值小於0.5,就不宜進行因素分析,本研究的KMO值為0.871,表明數據群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2.因素的確定和命名
為進一步明晰量表的因素結構,對正式量表再次進行因素分析,以確定量表的因素數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EA),提取共同因素,特征值大於1的因素有11個,解釋了62.6%的變異。因素數目的確定根據Cattell所倡導的特征值圖形的陡坡檢驗,根據碎石圖的顯示確定因素的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