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由於比較方向與情感結果的不確定性,個體與比較目標的關係可能會影響社會比較的結果。考察了比較方向、自我關係(self-relevance)、接近性對情感變化的影響,Tesser等發現,在低自我相關條件下,被試在與自己優秀的朋友比較時,比與自己能力相似的朋友比較能體驗了更多的正性情感。相反,在高自我相關條件下,向上比較比向下比較導致了更多消極的情感。在高自我相關條件下,低自尊者與陌生人的向上比較比向下比較體驗了更多積極的情感。有人進行了三項研究考察身體魅力和比較過程的關係,他們通過操縱心理接近性來引入同化過程。如告訴被試他們在一係列問題上與目標具有類似的態度。當目標不接近時,向上比較比向下比較導致了低的外貌的自我評價。當目標和比較者在信仰上意見類似時,兩種比較方向具有類似的效應。當目標與被試在非同尋常的屬性上相似時,向上比較能夠增強自我知覺。然而,他們發現對比效應很微弱。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果,發現,相對於控製組,向上比較降低了被試魅力的自我評價。
在上文中,個體與比較者的關係集中於親密朋友、一般朋友和陌生人身上,而沒有考慮到不同的關係性質即關係親密和疏離的典型性,好友是學生親密關係的典型代表,關係不良者或稱為對頭是關係疏離的典型代表。當個體麵臨兩種不同關係的比較目標時,社會比較方向是否緩衝了人格特質對幸福感的影響,是一個有趣的課題。本章分別在與好友和對頭的比較中探討了人格和比較方向對幸福感的影響。好友代表了親密的關係,意味著心理的接近、安全等相容的心理關係,因此,在聽到好友比自己成績好時,預期兩類被試雖然自我觀念會降低,但同時卻會為朋友的成績而高興,心境得到提升。在聽到好友比自己成績差時,兩類被試的自我觀念會提升,但也會因朋友成績不良而產生同情、擔憂等情感,降低心境。對關係不良者則不然,它意味著排斥、對抗、衝突等不相容的心理關係。
本章的假設是:與好友和對頭的比較對自我觀念和心境帶來不同的影響。與好友向上比較後,兩類被試的自我觀念會降低,但心境得到提升;與好友向下比較後,兩類被試的自我觀念會提升,但心境會降低。兩類被試間自我觀念和心境的變化沒有人格差異。與對頭向上比較後,兩類被試的自我觀念和心境均會降低;與對頭向下比較後,兩類被試的自我觀念和心境均會提升。但在不同的比較方向下,內傾、高神經質者的變異明顯,外傾、低神經質者的變異不明顯。
二、實驗過程與方法
1.被試
某大學學生,根據艾森克人格測量分數和人格類型劃分為4個組,內、外傾組各16人,高、低神經質組各22人,共76人。實驗結束,每個被試得到一支簽字筆作為參加實驗的紀念品。
2.材料
向上的比較目標材料:
期末英語考試王紅得了70分,而平時與他成績差不多的幾個同學都得了80多分,其中他的好朋友小丁得了83分,與他關係不怎麼好的李某也得了85分。請你用以下形容詞對王紅得知成績前以及王紅得知自己和兩個同學成績以後的心理感受分別加以評價。
向下的比較目標材料:
期末最重要的一門專業課考試的成績出來了,王紅得了85分,而平時與他成績差不多的幾個同學的成績卻在70分左右,其中他的好朋友小丁得了72分,與他關係不怎麼好的李某隻得了69分。請你用以下形容詞對王紅得知成績前以及王紅得知自己和兩個同學成績以後的心理感受分別加以評價。
在上述形容詞術語中,自信—自卑,進取—退縮,有雄心—無目標和有能力—低能合並後得出單一的自我觀念的指數(a=0.83),滿足—不滿足,同情—不同情,樂觀—悲觀和高興—沮喪合並後得出單一的心境指數(a=0.78)。
3.程序
實驗開始,主試宣布,這是一項有關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研究,我們提供給大家的材料中是兩個模擬的情景,大學生王紅在兩次重要的考試中,分別取得了不同的成績,請大家根據個人想法,對王紅得知自己和他人成績後的心理感受用以下形容詞加以評價。然後,發放實驗材料,先發放向上的比較目標材料,完成回收後發放向下的比較目標材料。